
【大公報訊】記者古倬勳報道:警方近期接獲的網上投資騙案數字有上升趨勢,今年10月錄得的宗數較9月增加約24%,損失金額亦增加了33%,今年一月更有受害人損失超過7800萬元。
警方在今年首9個月共接獲3468宗網上投資騙案,錄得損失金額約22億港元,宗數及騙款均較去年同期下跌約兩成,受害人年齡介乎14至90歲,近半為40至59歲,每宗損失由300港元至7847萬港元不等,近七成受害人損失超過十萬,約一成四更損失過百萬。損失最大宗發生在今年1月,38歲任職虛擬貨幣公司主管的本地女子,收到騙徒的「白撞」WhatsApp訊息,對方游說她投資虛擬貨幣,她在與騙徒視像通話期間曾透過分享熒幕透露了她輸入的電子錢包賬號的密碼,騙徒乘機轉走了戶口內所有金錢。
三成半涉及虛擬資產
近四成網上投資騙案涉及金融投資產品,三成半涉及虛擬資產;在接觸受害人的界面方面,近六成受害人透過即時通訊軟件初次與騙徒接觸,近三成是進入社交媒體的詐騙廣告。商罪科反詐騙協調中心高級督察溫璧而指出,絕大部分受害人都是先收到騙徒發出的「白撞」訊息。35歲地產文員K小姐(化名),今年9月在社交媒體收到客人查詢租樓事宜的訊息,對方聲稱自己是虛擬貨幣公司的員工,並提供投資應用程式游說她下載並註冊投資,惟該程式是偽造,K小姐損失23萬元。
警方提醒市民在投資前要提高警覺,提防素未謀面的網友或網上廣告推介的投資項目,切勿下載來歷不明的應用程式或者轉賬至個人名義或不明公司的收款戶口,透過加密貨幣轉賬更應謹慎。如有懷疑可使用「防騙視伏器」搜尋以評估詐騙風險,或者致電「防騙易熱線18222」查詢。
警方亦表示,最近有騙徒假冒警方高層人員或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向市民透過WhatsApp發出訊息,訛稱市民涉及洗黑錢案件或其他非法活動,要求市民提供銀行賬戶交易紀錄和其他敏感個人資料,以便協助案件調查,騙徒會將受害人加入一個冒用不同執法機構的名稱或圖像的群組,令市民誤信群組是真正的官方賬戶而過數及協助調查,最終損失金錢。
警方強調警方及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絕不會要求市民披露個人或銀行認證資料,也不會要求市民將款項轉入任何賬戶作為保證金;人員亦不會相約市民在警署以外的地方見面;執法機構不會在電話或通訊軟件向市民講述案件的任何細節,而內地的執法機構更不會直接聯絡香港市民。市民在需要時可致電「防騙易熱線18222」,向反詐騙協調中心核實人員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