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飲饌短歌/多吃多讀多下廚(下)\徐 成

  圖:徐成著《日本尋味記(一)》。 \作者供圖

我偶爾參加媒體局,對於我而言,我感謝邀請我試菜的餐廳,但我會根據菜品水平作出客觀反饋。如果喜歡,我會反覆自費支持;如果不好吃,我會私下提出反饋,公開也口下留情,畢竟大家做生意都不容易。餐廳定期邀請媒體品嘗新菜單或參加活動是有必要性的,因為大部分精緻餐廳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但所有我寫過的餐廳都是基於多次自費拜訪,這是必要的前提。因為媒體局的菜單結構、服務以及用餐體驗都會與普通食客拜訪不同,以此為據不足以討論該餐廳的真實狀態。只有自己作為付費消費者拜訪幾次後,積累足夠的素材,我才會考慮寫作該餐廳。

這又引申出一個業內話題,餐廳的媒體局應該請什麼樣的媒體?許多時候餐廳請人是有慣性的,大家的名單大同小異,會細摳名單的公關和餐廳並不多,無論這個所謂媒體究竟有沒有發刊權或者轉化率。這其實是一種公關的「懶政」,對後疫情時代的精緻餐飲而言,這樣的邀請方式不僅意義不大,甚至浪費錢不說,還換來亂給免費飯的惡名。我認為精緻餐廳的媒體局應該有整體的規劃,選擇與自己餐廳定位相符合的媒體及KOL進行邀請。比如換季節菜單的時候、舉行重要活動的時候可以組織媒體局,平日裏應該專心服務好付費客群。同時,邀請的媒體應該是具有發刊權(紙媒或網絡媒體)的中英媒體、報紙雜誌飲食專欄作家,以及自費光顧的消費者代表(即所謂的spender,許多自己花錢消費的KOL即屬於此類,他們身邊往往有一群愛吃的朋友,轉化率一般較高)。

我始終認為一家好餐廳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服務對象是來消費的客人們,如果普通客人自己花錢卻不如所謂KOL不花錢(或少花錢)體驗得好,那這餐廳就是失了自己的本分,是最讓人鄙夷的一類。餐廳職業經理人也需要牢記這一點,不要讓自費的客人受委屈,這是如今常有耳聞眼見的怪現象,花錢消費的客人不如所謂媒體老師「高貴」,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有次公關邀請我去一家日本壽司名店的港澳分店吃飯,全場除了我們幾位媒體,還有一對自費客人。當天日本本店的主廚在店,想必那對客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預訂的,結果日本主廚只服務了一半客人,別說那對自行預訂的客人,同行的媒體都有一半是在店主廚服務的。事後我和公關朋友說,感謝你的邀請,但我為自費的客人感到難過,日本主廚無論如何也應該為自費預訂的客人服務,而不是只在我們這半邊。如果因為餐廳空間設置,主廚無法一個人負責那麼多人的壽司,則可以用一半時間由他負責,另一半時間由在店主廚負責的模式,這樣兩邊吧台所有客人都可獲得平等待遇。當天的不合理安排,其實就來源於餐廳經理人對客人優先度的認知錯亂。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獨善其身是個大問題。社交媒體不停推送我們愛看的內容,逐步把人引入信息繭房中,從而更多的人變得偏執和拒絕更新認知體系,大部分網絡爭吵都不是基於議題本身,而是情緒的發洩和對自我認知的偏執維護,這樣的爭吵毫無意義。與其花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不如專注點眼前事,多吃多讀多下廚,熱愛飲食本身,而不是它帶來的附加價值,才是享受飲食的不二法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