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什錦/滇西的煙雲(下)\斯雄

  圖:雲南騰沖國殤墓園內的中國遠征軍名錄牆。/中新網

騰沖光復後,時任雲貴監察使的騰沖人、老同盟會員李根源等倡導籌建騰沖烈士陵園,並於一九四五年七月七日在騰沖市疊水河畔小團坡落成,取名國殤墓園。

整個小團坡以最上方的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克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為中心,呈四面八方放射狀排列,以中軸對稱線排列,左邊安葬的是二十集團軍五十三軍陣亡將士,右邊安葬的是二十集團軍五十四軍陣亡將士。每一塊碑上都刻有將士的軍銜和姓名,全部按當年的作戰方陣排列。由下往上看,正如一排排整裝待發、即將開赴前線的隊列,陣勢和氣勢肅穆震撼。一九九四年,在國殤墓園的基礎上建立「滇西抗戰紀念館」。

日軍佔領滇西後,既有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書》,又有騰沖縣長張問德的《答田島書》。兩篇檄文表達滇西軍民保衛滇西、驅逐日寇的決心和信心,傳誦一時。

在整個國殤墓園地勢最低處,有一圓形墓,正面立有長方形石碑,上書「倭塚」、「李根源書」。旁邊的指示碑上註明,「裏面埋葬的是侵騰日軍148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副隊長太田大尉和桑宏大尉三具敵屍」,「就讓這些侵略者的亡魂『入土為安』,不得再逞凶禍世」。

據說,當年李根源將入侵騰沖六千多名日軍的屍體埋入亂葬崗,但依舊無法釋放當地民眾的憤怒,遂將這三名軍官的屍體捆綁雙手,朝着中國抗日將士烈士墓跪立埋下。

吉野孝公在後記中說,「在雲南的邊境地區,尚有數萬我龍兵團(駐滇西第56師團)、菊兵團(駐緬北第18師團)的戰死者的遺骨,還埋在那兒的山嶽或曠野的土石之下,甚或流沒於山澗的谷底。他們在寂寞地、焦慮地等待,不知何時方能回到故土。」

戰後不斷有曾經參戰的日本軍人或軍人遺屬想方設法要前往滇西祭奠亡靈,也就不奇怪了。據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有日本商人到雲南旅遊,看到「倭塚」大驚失色,表示只要雲南地方拆除「倭塚」,願意拿出十億人民幣來投資雲南。遭堅拒,日本商人知難而退。

「當年日軍對滇西展開瘋狂的屠殺和掠奪,還投放細菌武器,這些慘痛的記憶,至今難以消散。」滇西抗戰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根志說。

日本人如此執著地要去滇西,僅僅是為了祭奠亡靈嗎?或許另有蹊蹺。

比如,日軍第一百一十三聯隊軍旗燒毀在松山,軍旗旗冠被深埋在松山陣地上。據當時作為第一百一十三聯隊補充兵到過滇西戰場的品野實戰後所著《中日拉孟決戰揭秘──異國的鬼》記載,第一百一十三聯隊「軍旗杆上的金屬裝飾已經埋在音部山和西山陣地之間了」。第一百四十八聯隊軍旗也已在騰沖城裏焚燒,旗冠不知所終。

軍旗在日軍中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有着特殊的含義。凡日軍新編成之步兵及騎兵聯隊,必由日本天皇親授軍旗。為了保護軍旗,日軍通常不顧一切。日軍陸軍軍旗木製烤漆旗杆頂部,有一個三面體鍍金大旗冠,三面均為日本天皇家族的十六瓣菊花紋浮雕家徽圖案。按日本陸軍的規定,軍旗在則編制在,軍旗丟則編制裁。按日軍戰鬥條令規定,當判斷戰局有全軍覆沒危險時,應奉燒軍旗。戰後遠征軍曾帶日俘尋找過旗冠,惜未果。二戰期間,無論是中國軍隊還是美英等國軍隊,都想努力繳獲日軍軍旗,幾無所獲。

臨離開龍陵的時候,龍陵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饒斌很肯定地告訴我,他通過解讀各種史料和現場勘查,對日軍第一百一十三聯隊軍旗旗冠埋在松山的具體位置已基本能確定,誤差不超過二十米。

我在想,肯定還會有人惦記着這個旗冠。但滇西的煙雲似乎並未消散,在戰爭的傷痛尚未完全撫平之前,動這個尋覓的念頭,也是不合時宜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