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借鑒「片區開發」經驗推進北都發展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早前在上海推介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時,形容北都相當於上海的浦東,河套則相當於浦東的東方明珠塔。這個比喻生動形象。事實上,北都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有如當年的浦東之於上海。而上海等內地城市使用「片區開發」模式,引入更多市場力量,以多種形式推動創科發展,也為香港北都建設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鑒。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勾勒了北都四大區域,各有不同的策略定位和發展主題,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及「藍綠康樂生態園」。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北都將試行「片區開發」的構想及一些細節。現時已物色三個片區,每個佔地約10至20公頃,分別位於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厦村和粉嶺北三個發展區。發展局將於年底前為三個片區的開發展開市場意向調查,爭取明年內為首個片區正式招標。

北都發展規劃有別於傳統的賣地模式,不是發展商買地後就建房子;也有別於傳統的科學園模式,不是由政府建造實驗室、辦公樓等,讓企業租用。「片區開發」涉及創科研發、現代物流、公共場景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設施配套,規模宏大,複雜得多,也需要更多投資。內地在這方面有着成熟的經驗,早年的蘇州新加坡工業園、九十年代的上海浦東開發,以及近年各地方興建的創科園區,基本上都採用了這一模式。

由華為主導的「片區開發」頗具代表性。多年前華為將總部由深圳遷往東莞,繞着松山湖打造了一個充滿歐陸風情的創科小鎮。華為上海「練秋湖研發中心」月前完工,佔地2400畝,總建築面積逾200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是集企業辦公、研發中試、技術孵化、生產服務和配套居住等多元化功能於一身的複合型產業社區,其中有大學城、廣場小鎮、山頂聚落、森林小鎮等等,單是人才公寓就有數千套,由小火車及環路連接。這是華為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設計建造的,規模之大,超過了微軟和谷歌的美國總部。

「片區開發」與其他基建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需要給予私人企業以相當大的自主權,以融入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創新思維,政府的功能是配合、審批、監管以及提供周邊的公共設施等。現時特區政府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為「七三比」,考慮到北都建設需要大量高端人才,未來住宅將以私人樓及人才公寓為主,因此在土地發展政策方面,有必要作出調整。

片區開發也是香港的現實需要。特區政府連年財赤,在投資方面受到限制,而「片區開發」模式主要是引用市場的力量,彌補了政府庫房縮水的不足。事實上,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家富於開拓創新精神,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發展北都方面正好大展拳腳。上月底,包括本地企業、外資及國企在內的近百家企業應邀考察北都,簽約承諾支持北都建設,其中更有35家企業簽定合作協議,涉資逾千億元。這次活動,可視為對「片區開發」模式的一次預熱。

北都發展大可採取「拿來主義」,向內地取經。引入在內地有片區開發經驗的創科企業,可駕輕就熟,少走彎路。當然,「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土地供應、創科發展方向等與內地城市也有不同,因此香港的「片區開發」模式必然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制宜,最終將走出一條符合香港實際、具有香港特色的北都發展模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