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 可抗17級颱風

  圖:12月11日,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後,車輛行駛在黃茅海大橋上。\新華社

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後,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11日通車試運營,再添「關鍵一橫」,使港珠澳通道向西「拉直」,形成「香港──澳門──珠海──江門──粵西」大通道,將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極點中的港深極點、澳珠極點與珠江西岸、粵西地區連成一線,承東啟西,方便港澳人士赴粵西工作生活和旅遊。黃茅海跨海通道海上主橋可抵抗17級颱風。

江門今後可直接把珠海高欄港作為家門口物流樞紐,加速融入與珠澳深港產業協作,大灣區資源要素將更快速地流動與整合、分工與協作,實現區域能級躍升。\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珠海報道

11日15時,隨着連接珠海與江門的首輛大巴通過高欄港收費站,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開通試運營。從澳門駕車前來的余女士告訴記者,聽到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消息後,加上試運營初期暫免過橋費,便提早趕來「嘗鮮」,今後珠港澳地區往返江門、粵西地區遊玩與商務活動更加快捷了。

港人:進一步帶火「港車北上」

香港居民呂小姐表示,之前從香港經港珠澳大橋到珠海金灣後,如果要到江門台山,需要北上繞道,先進入西部沿海高速,再通過崖門大橋跨越崖門水道,最後向南折返。「如今,經由黃茅海跨海通道,從珠海高欄港到江門台山變為跨海直達,車程由1小時縮減為30分鐘以內。」她說,該跨海通道開通,將進一步帶火「港車北上」。以後港人自駕通過這條港珠澳大橋西延線,到粵西工作和經商更加方便,新一輪「北上」旅遊觀光、休閒消費的熱潮蓄勢待發,催谷粵港澳地區出行「周末熱」「節假日熱」。

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黃茅海跨海通道創新性採用「三塔兩跨」獨特設計、主塔高達85層樓高的「小蠻腰」造型的黃茅海大橋與高欄港大橋一起形成五座「小蠻腰」出海,以碧海游龍之姿,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醒目地標。

江門研對接北都 發展綠色經濟

總投資超130億元人民幣的黃茅海跨海通道全長31公里,其中跨海段長14公里,全球排名第八,在粵港澳大灣區僅次於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該通道建設創下多個「首次」與「之最」,其中針對該通道地處珠江口西側颱風多發海域,在世界範圍內首次開展全橋渦振風洞試驗。「主橋的鋼箱樑外側設置了風嘴,中央上設水平的隔渦板,在連接箱下方設置了豎向的穩定板,在抗大風、抗颱風的同時還能減小在中低風速下渦振的風險。」朱超說,首次開展了全橋渦振風洞試驗,結果優於世界最嚴的渦振評價指標,還可以抵抗17級的颱風。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還首次建立了以北斗系統為主的跨海橋樑工程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滿足施工全天候實時動態定位需求,實現了毫米級的長距離海中塔柱自動化變形監測,推動了國產單北斗設備及軟件在跨海橋樑工程中的應用,實現了精密控制測量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

隨着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適逢澳門回歸25周年,港珠澳通道向西「拉直」,將澳門、香港至江門台山廣海灣的行車里程縮短了18公里,形成了「香港──澳門──珠海──江門──粵西」大通道,極大地改變粵西沿海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通道單一的現狀,將大灣區三大極點中的港深極點、澳珠極點與珠西、粵西連成一線,打通灣區核心區域向西輻射的強勁動脈。據悉,江門計劃把握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戰略機遇,攜手港澳規劃建設「港澳科技產業濱海新城」,謀劃建設「港邑綠色產業園」,承接香港北部都會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成果轉化,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黃茅海跨海通道海上主橋可抵抗17級颱風。根據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氣象部門把12級以上的熱帶風暴列為颱風,其中12-13級為颱風,14-15級為強颱風,而16-17級為超強颱風,近中心風力可高達60米/秒。17級颱風風速每秒60米,一小時長驅約220公里,堪比動車時速。港珠澳大橋能抵抗16級颱風,深中通道的深中大橋能抵禦17級颱風。

黃茅海跨海通道譜多個「首次」「之最」

抗颱風

•世界範圍內首次開展全橋渦振風洞試驗,可抵抗17級颱風

鋪橋面

•環氧瀝青混凝土鋼橋面單次鋪裝面積和長度均創世界紀錄

造橋墩

•中國高速公路橋樑首次應用整幅式TY型橋墩,研發全離岸海洋環境下TY型墩施工技術

超精密

•首次建立以北斗系統為主的跨海橋樑工程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攻克基於單北斗的跨海工程精密控制測量技術

大公報記者方俊明整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