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有熹,月有光,富且昌,壽而康,新春嘉平,長樂未央。」看到朋友的社交媒體貼出了這樣一句話,讀起來頗有古風,且有跳躍的韻律感,剛準備點讚,突然看到後面還有「出處」:「──《詩經·小雅·庭燎》」。覺得有些異樣,「長樂未央」不是出自漢代瓦當嗎?怎麼在《詩經》就有了呢?得益於網絡時代信息的發達,動動手指,《小雅·庭燎》的原文就在眼前: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鸞聲噦噦。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就這三段,沒有了。也就是說,朋友所發出來的,除了「未央」二字,其他與《詩經》原文並無關係。
又查了一下「日有熹」全句,結果雖然有不少,但不同網站基本都是複製同一篇內容:「常用於表達對新春的美好祝福……」、「意思是白天有太陽普照大地、夜晚有月亮高掛夜空」、「出自《詩經·小雅·庭燎》」……
要單說「日有熹」一句,第一個寫出來的人,純粹用來做社交媒體文案,算是不錯,但何必強行加個假出處來「偽裝」有文化呢?再加上網上轉載數量龐大,不假思索便複製黏貼的,一傳十、十傳百,便以訛傳訛、貽笑大方了。
現在問題來了,我是不是需要通過私信告訴我那位朋友,他「抄」的社交媒體文案,抄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