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 園/金玉奴的豆汁兒\蓬 山

「不能喝豆汁兒,就不算真正的北京人。」從梁實秋、老舍到汪曾祺、胡金銓,都說過類似的話。而且,如梁實秋所說,「豆汁兒」讀音一定不能少了後面的「兒」化音。其實,就是地道的「老北京」,也並非人人都能消受豆汁兒那酸臭的味道。此之飴糖,彼之砒霜,這話一點沒錯。

如今,各種產品都講究文創、出圈。諸如豆汁兒冰激凌、豆汁兒拿鐵,紛紛擠入網紅賽道。這讓筆者想起一樁事。汪曾祺曾談到,自己首次知道豆汁兒,是看京劇《豆汁記》。這應該算是豆汁最早、也最成功的跨界聯名IP了。

筆者並非票友,卻有輕度的「考據癖」。《豆汁記》,原名《金玉奴》《鴻鸞禧》(粵劇《紅鸞喜》是另外的故事),改編自馮夢龍的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戲台上,金玉奴用一碗豆汁兒,救濟了凍餒的窮書生莫稽,兩人因而結緣。後來莫稽考中功名始亂終棄,因而遭到棒打。其實小說原文裏,兩人是直接由鄰居說媒,並無救助的情節,也自然沒有豆汁兒。戲曲為增加反差與衝突,便做了改編。

問題在於,為什麼金玉奴手捧的是豆汁兒呢?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南宋臨安,而豆汁兒一般認為是誕生於清初的北京。「豆汁兒」的戲分,應歸功於當年的改編者,如曹慕髡等人。既然要尋找一種平民食物做情感媒介,京劇就從老北京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豆汁兒便當仁不讓地佔據了C位。

很多劇種都有《金玉奴》的曲目。鄰近北京的河北梆子,評劇、東北二人轉,襲用「豆汁兒」。而一些豫劇則換成了「麵湯」,黃梅戲又換成了「豆漿」,秦腔裏乾脆讓金玉奴捧出了一碗剩飯,川劇《棒打薄情郎》則給莫稽喝了一碗「薑開水」。因地制宜的改造,才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感官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