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善用市場力量 加快北都建設

特區政府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昨日公布新界北新市鎮及馬草壟一帶的初步發展規劃。其中新市鎮發展面積達北都的三分之一,將作20年或更長時間的規劃,分階段發展不可避免。政府建議優先發展口岸商圈及新興產業基地,而馬草壟作為古洞北和河套的交匯地,將提供房屋、休憩及配套設施。特區政府積極作為,社會各界尤其工商界需要積極配合,群策群力,共襄盛舉。

北都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將加快香港經濟轉型,推動香港創科及其他產業的發展,並提供大量住宅,將構建香港「南金融、北創科」雙輪推動的新發展格局。特區政府去年10月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勾畫了北都四大區域,各有不同的策略定位。今年3月,城規會公布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今年10月,立法會通過新田科技城撥款申請。上個月,發展局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隨着發展局公布新界北新市鎮及馬草壟的發展規劃,北都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北都新市鎮佔地約1175公頃,是香港最大的發展區,擁有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三大口岸,有潛力發展各種與口岸相關的經濟產業,對接深圳羅湖發展,產生優勢互補作用。政府劃定約206公頃的「優先發展區」,率先發展香園圍口岸商住區、香園圍企業園及大學教育城。發展模式則是因地制宜,有條件的區域採用「片區開發」,給予企業更大自主權;但由於該區有大片農業用地,或需要政府進行土地平整。因此發展方式多元化,包括政府平整土地、原址換地、片區開發,多管齊下。

馬草壟發展面積為52公頃,規模相當沙田第一城,主要發展私人樓宇,以支援古洞北及河套區創科人才的居住及生活配套,提供約一萬個單位。預計2027年開始收地,再用7年完成土地平整及建屋,2034年可讓首批居民入住。

北都建設有藍圖、有時間表、有具體行動方案,展現出特區政府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責任感,以及在發展模式上的改革創新精神。但在具體推進計劃時,不能低估北都發展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北都過去是偏遠地區,區內有大片農地,產權分散,且有搬遷需要,涉及複雜的賠償和搬遷事宜,需要多用新思維、新方法、新途徑加以解決,避免因局部矛盾拖遲整個計劃發展進度。

另一方面,北都基建規模龐大,耗資巨大,不能靠政府單打獨鬥,需要善用市場力量,鼓勵工商界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給祖籍寧波的香港工商界人士回信,高度肯定工商界薪火相傳的愛國心、桑梓情。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在深圳會見本港工商界,呼籲工商界以港為家、倚港興業,正確認識自身發展和香港發展的關係,堅定支持特區政府落實長遠發展規劃。而從近百家企業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簽約共建北都、承諾投資逾千億元來看,香港工商界正在以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愛港。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社會安定團結,迎來最好發展時機,要集中精力拚經濟、謀發展、搞建設,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同時深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發揮橋樑角色。北都建設關乎香港的未來,寄託着市民對一個更加宜居、宜業、宜遊生活環境的熱切期待,承載着深港合作、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美好願景。有政府責任擔當、社會全力支持、工商界發揮主力軍作用,北都建設將展現香港的新速度、新風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