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是香港支柱產業之一,近年面對不少挑戰。上任將滿月的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將主動應變求變,一方面要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探索與內地港口城市的協作聯營模式,以大灣區為切入點「做大個餅」,打造新能源加注產業鏈;另一方面用好內聯外通優勢,尤其是善用「三跑」系統,爭取更多航線和航權。特區政府展現了大局觀和改革創新思維,為鞏固和提升本港航空和航運業的競爭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外圍環境變亂交織,香港航運業面對的挑戰顯而易見。新冠疫情重組了全球產業鏈,為航運業帶來深遠影響。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化,針對香港的打壓有增無減。加上工業轉移,過去十多年間香港周邊湧現不少港口且發展迅速,擠壓了香港的航運空間。香港在國際貨櫃碼頭排行榜上的排名不斷滑落,反映了香港航運業面對的重大壓力。
香港航運業在激烈競爭下展現出韌性,這得益於國家大力支持。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均明確支持香港發展國際航運中心。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支持香港發展「三中心、一高地」,進一步提升了香港發展高水平航運業的信心。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舉措,包括在今年上半年成立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作為高層次諮詢架構,協助政府制訂政策和長遠發展策略,提升研究能力和加強人力培訓。
香港航運業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存,新形勢下,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才能打開新局面,闖出新天地。事實上,孤立地看待香港的貨運量,未必可與以前相提並論,但從共建大灣區的視角出發,局面豁然開朗。正如陳美寶所指出,現時內地高鐵或鐵路系統相當發達,西北面可以連接邊疆和內陸省份,也可以連結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城市,透過鐵路系統將貨物送到香港的港口,再利用香港的國際網絡優勢,將貨品運送到全球各地。陳美寶下周將訪問廣西,期待可以透過「多式聯營」,帶來更有系統的物流發展。
機場「三跑」系統啟用大大提升了香港的承運能力,機場面臨「吃不飽」的問題。特區政府雙管齊下,一方面積極拓展新的航空夥伴,特別是經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歐、非洲和南美,增加新航班,設立新航點。過去兩年,香港先後與10個海外航空夥伴達成合作協議,相關運力已顯著增加。另一方面,修訂現有的航空協議,剔除一些過時的限制,可以釋放更多的發展空間,助力香港鞏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香港擁有大量優秀專業人才,這是香港航運業的內在競爭力。特區政府近年推出新綱領,吸引更多公司來港從事海事保險、法律、仲裁和船舶管理等業務,現時共有1100家相關公司。未來透過修例,推出稅務優惠等更多措施,有助進一步提升香港的海運服務競爭力。
運輸需要大量能源,香港透過發展環保能源,為船舶等交通工具提供綠色加注,可打造新的產業鏈。事實上,內地是全球綠色能源的領頭羊,在電能、氫能、風能、太陽能等領域具有壓倒性優勢,香港引入內地清潔能源,與船運加注商及內地企業協作,可形成航運新能源的產業圈,有機會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
說到底,香港有中央大力支持,有「一國兩制」下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特區政府團結帶領社會各界奮發有為,抓住國家高質量發展提供的機遇,善用優勢,勤練內功,夯實發展根基,則不論外圍形勢如何變化,香港都可以有足夠的應對信心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