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 園/豐子愷的一次性筷子\蓬 山

豐子愷寫過一篇《吃酒》,講的是一九二一年留學日本時與朋友一同吃酒的故事。

兩千多字的文章裏,倒有二百多字在講筷子:「……從紙袋中拔出筷來,但見一半已割裂,一半還連接,讓客人自己去裂開來。這木頭是消毒過的,而且沒有人用過,所以用時心地非常快適。用後就丟棄,價廉並不可惜。我讚美這種筷,認為是世界上最進步的用品。西洋人用刀叉,太笨重,要洗過方能再用;中國人用竹筷,也是洗過再用,很不衞生,即使是象牙筷也不衞生。日本人的消毒割箸,就同牙籤一樣,只用一次,真乃一大發明……」

百多年後的讀者,讀到此,恐怕鮮有不莞爾一笑的:這不就是一次性筷子嗎?哪有那麼神奇呢?而且也不符合環保呀。但須知時代不同,如今司空見慣甚至逐漸被拋棄的,在當時卻是新出現的稀罕物,竟然讓初出國門的豐子愷讚不絕口。

電燈開關,而今兩三歲幼童操作自如。倒回一百多年去,有些二、三品的文武大官,都嚇得不敢一試呢。塑膠袋剛發明之初,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為可以大量取代紙質購物袋,減少森林砍伐。時過境遷,又被認為是最糟糕的發明,因為難以降解,成了污染環境的罪魁。然則,若以「事後諸葛亮」的「後見之明」,去苛責前人,就不夠厚道了。

就像今人讀胡適的白話詩「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會覺得平平無奇。其實這也不出奇,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沈從文將此詩念給兒子聽,沈公子就不客氣地說:「這種詩像小孩子寫的!」沈從文回答:「那時候能寫這種小孩子東西已經很了不得。沒人提倡這些,你就讀不到那麼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人類的進步,就是在不斷探索修正中實現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