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實話世經/財幣雙策發力 中國經濟增長加速\程 實

  圖:今年中國財政政策料繼續擴大支出規模,特別是在民生和新興產業領域的投入,以增強經濟韌性。

「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2025年中國經濟進入「加速度」階段,國家「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經濟向着高品質、可持續方向邁進。這一切的核心在於「知行合一」。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複雜的「暖開機」背景下,政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將助力中國經濟實現新突破,展現強勁發展活力與無限潛力。

首先,從財政到貨幣,穩增長政策規模與節奏的搭配。面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壓力,中國在2024年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以應對經濟增速放緩和總需求不足的挑戰。全年GDP增速預計達5%,在全球經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表現出韌性,這離不開宏觀政策的精準發力。

展望2025年,財政與貨幣政策將繼續協調發力,為經濟「加速度」奠定基礎。一方面,財政政策預計繼續擴大支出規模,特別是在民生和新興產業領域的投入,以增強經濟韌性。高技術製造業和數字經濟仍是政策重點,預計2025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為長期可持續增長奠定基礎。基建投資將聚焦新基建領域,如5G網絡、資料中心、人工智能和綠色能源,為短期增長與長期數位化轉型提供動能。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將在2025年繼續保持靈活適度,人民銀行或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並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優惠政策,以提振市場信心與企業活力,支援經濟增長與穩就業目標的實現。

其次,從信心到前景,預期管理與市場信任的構建。自2024年9月以來,政府密集召開政策發布會,強調宏觀政策的積極導向,並通過透明,及時的資訊披露來引導社會預期。人民銀行、發改委、財政部等關鍵部門分別舉行發布會,詳細介紹了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內容和執行情況。財政部在會上明確表示,「中央財政在舉債和提升赤字方面有較大空間」,並將通過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等手段擴大財政支持力度,以支撐地方經濟和民生專案的發展。這些措施的及時披露,增強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經濟走勢的信心。

展望2025年,透明的資訊披露、順暢的市場溝通有望進一步強化預期管理,在經濟承壓背景下保持市場穩定、提振信心。筆者預計2025年消費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以提振消費信心,推動居民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宏觀政策或通過擴大社保覆蓋、提高低收入群體補貼力度等措施,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刺激消費需求。在企業層面,政府將繼續通過減稅降費、提供優惠貸款等措施提振企業投資意願。 

中央與地方合力化解債務

再次,從中央到地方,財權優化與財稅改革的合力。目前,中央財政支出僅佔全國財政支出的14%,而地方政府面臨日益加重的財政壓力,儘管轉移支付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地方債務負擔依然沉重。2024年,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緩解這一問題。通過擴大專項債和增量資金,中央財政積極干預,以減輕地方債務壓力並逐步降低地方政府槓桿水準。財政部增發特別國債、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同時要求地方優化支出結構,削減不必要開支,將有限資金優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實體經濟等關鍵領域。上述措施雖然短期內加大了中央財政支出壓力,但有效降低了地方融資難度,遏制了債務擴張趨勢,實現央地財權再平衡,合力破解債務難題。

展望2025年,中央財政將進一步發力,支撐國家戰略。

1)中央財政支出佔比或將逐步提高,增強了中央在重大項目和關鍵領域的資金投入能力,特別是在跨區域基礎設施、國家戰略性科技項目及社會保障方面,通過中央統籌實現全國均衡發展。隨着中央財政支出比重的提升,地方政府對轉移支付的依賴將下降,促使其更重視自有財政收入的拓展和支出效率提升。

2)財稅改革將繼續與減稅降費政策協同,減輕企業與居民負擔,激發市場活力。2024年,中央通過一系列減稅措施降低了中小企業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首三季度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的減稅降費及退稅超過1.8萬億元,幫助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提升企業投資信心和居民消費意願。2025年,減稅降費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在創新型企業和綠色產業方面,政府將提供更多稅收優惠,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