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聖誕新年假期,香港錄得逾一千三百多萬人次出入境。其中,出境的四百八十多萬人次中,有約三百六十四萬人次經各口岸前往內地旅遊及消費,按年升幅近兩成。這讓我想到,近年河北省因應臨近北京和天津等大型城市的區位優勢,着力開發「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與如今大批港澳居民北上消費熱度不減,倒也頗有幾分相似。
港人北上,飽覽祖國自然美景人文風物之餘,亦能帶動當地酒店及餐飲消費,實屬佳事。而在內地城市經濟日益發展、文化藝術體驗愈加豐富的當下,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又該如何展現,並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遊客來港消費?這成為文旅業者不得不正視並深思的議題。近來頗聽得一些的士司機焦慮於收入下降、酒店和餐廳從業者不滿被裁員等等,而反過來亦有不少本地市民以及遊客抱怨香港服務業水準不復以往、亟需改良。如此往復,若業界不虛心求教並真心求變,恐怕要錯失創新與蛻變的大好時機。
改變並不需要過於宏大的命題,而往往是點滴小事累積而成,口口相傳的力量不容小覷。就拿我不久前一次出差北京的經歷為例,晨早從家裏出發,乘坐的士前往香港機場。司機不知是否因為早起心情欠佳,全程黑臉、車速急快,下車更不會幫忙拿行李。而三個小時後抵達北京,一出機場便遇見說着一口標準「京片子」的北京的哥,熱情幫忙拿行李不說,路上還不忘推介北京哪裏的烤鴨最好吃、羊肉火鍋最地道。這冰火兩重天的遭遇,任是誰遇見了,也免不了私心比較一番。高下立判。我又想,如果那天香港那位態度奇差的的士司機接載的客人是一位遠道而來、首次訪港的遊客,他又該作何感想呢?
香港的文旅資源豐富多元、國際化程度高,自然能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到訪。來到之後呢?更重要的是行程愉快、體驗開心,才有助於提升口碑及再次造訪的幾率。千萬不要覺得香港旅遊業的發展與我無關,其實我們大家都是這座城市無可取替的代言人。我相信河北文旅宣傳語的「這麼近,那麼美」,美的不僅僅是景,還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