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特區政府公布2024年母公司在海外或內地的駐港公司、香港初創企業的統計調查報告,兩者數目均創下新高,顯示近年香港在引進和培植新企業方面取得成果。值得留意的是,特首李家超指出,政府致力開拓的中東和東南亞國家聯盟兩個新興市場駐港公司數目分別上升22%和13%。這些地區都是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主打市場,特區政府正計劃持續在兩大市場中深耕細作,挖掘更大商機。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至今已發展超過十年,過去重點主要在於共建大型基建設施項目,大幅改善了各地商貿互聯互通的條件,又通過簽署合作文件持續擴大互惠關係網。隨着參與門檻大幅降低,在港企業將通過「一帶一路」迎來更大機遇。事實上,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在港企業構成出現顯著變化,了解這些變化有助商界攜手「走出去」。
駐港公司本地企業「併船出海」
翻查政府統計處的商業機構單位數據,現時香港約有38萬間企業,較十年前增加約5%。中小企不但佔企業總數多於98.5%,也貢獻了十年來大部分增量。過去十年屬於「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的企業數目保持首位,但數目已下降了超過一成;屬於「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專業及商用服務」、「金融及保險」、「地產」和「資訊及通訊」的企業數目則在同時期上升了兩至三成。由此可見,雖然傳統貿易和零售仍舉足輕重,但香港的企業增長動能主要來自屬於更高增值行業的中小企。
駐港公司統計調查報告數據聚焦「引進來」成果。至去年12月,駐港公司數量達9960間,較十年前增加超過三成。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駐港企業數量增長明顯,然而最值得留意是內地企業,在十年間以壓倒性姿態逐漸成為駐港企業最大來源地,目前數量達2620間,大幅增長近兩倍,且佔過去十年駐港公司整體增長數量的七成。這些駐港內企不少為龍頭企業,且打算以香港作為開拓「一帶一路」等國際市場的跳板,本地企業有望與它們一同「併船出海」。
初創企業數據為觀察企業發展趨勢提供更多面向,目前香港初創企業數目達4694間,較十年前增長超過三倍,顯示本地創業生態和風氣持續擴大。一方面,初創企業創辦人中近三成為非本地人,反映香港甚具國際化創業優勢,不少非本地生選擇留港創業;另一方面,「可持續/綠色科技」、「健康及醫療」及「金融科技」領域的初創企業數量在十年間增長強勁,幅度達到七至十倍。事實上,這些領域皆屬於2023年11月中央發布的《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的願景與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未來十年發展展望》的發展重點領域和方向。
過去十年,本地中小型及初創企業引領了新行業領域冒起,加上大批內企在港擴展業務,未來「一帶一路」發展重點必然是針對這些在港企業的優質產品和服務開拓新市場商機。東盟不但地理上與香港最近,向來文化聯繫緊密,且其人口和GDP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市場中規模最大,超過6.8億人和3.7萬億美元,過去十年分別增加一成和近五成,反映中產群體快速擴張,對專業商品和服務需求殷切,從過去的工場蛻變成龐大消費市場。
為專業服務企業創造商機
目前特區政府已經與東盟全部十國完成締結自由貿易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且在七個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對在港企業來說是進入門檻最低、潛在商機最大的區域市場首選。
中東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則是最發達的「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市場,人口僅約5000萬人,GDP卻高達2.1萬億美元。目前,特區政府已與其中三國簽訂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並在兩個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經貿關係快速拉近。這個富裕市場的最大機遇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地廣而人口快速增長,正在大規模開發優質建築乃至城鎮化項目;二是這些過去依賴出口化石燃料致富的國家紛紛推動綠色轉型,設定進取的淨零排放目標及龐大的清潔能源和科技投資計劃,這將為在港綠色技術和專業服務企業創造商機。
不論是投身東盟中產消費市場,還是想在中東綠色發展浪潮中分一杯羹,對構成香港企業主體的中小企和初創來說都存在挑戰,「抱團」出海才能增加成功機會。以大型綠色建築發展項目為例,包括建築設計和工程、綠色科技應用和標準認證、項目融資和跨境交易結算、項目風險管理、反貪和法律仲裁等,都涉及大量跨專業合作,參與項目合作的在港和「一帶一路」企業人員均需進行能力建設,這也是特區政府在未來一年推動的重點工作。
展望乙巳蛇年,筆者期待有意大展鴻圖的在港各界企業如靈蛇一般,冷靜沉着又身段靈活,伺機而動精準出擊,成功在接下來的「一帶一路」黃金十年中收穫滿滿。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