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劇集分拆 驚喜欠奉 魷魚遊戲2難續前作口碑

  圖:男主角成奇勳(右)懷着終結遊戲的心態,再次投身遊戲。

韓劇《魷魚遊戲》第二季自2024年12月26日上線已來,首周全球觀看次數達6800萬,成為Netflix史上首周最多觀看劇集。數據雖頗為亮眼,但相比起第一季,第二季整體口碑下滑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國外評分網站Rotten Tomatoes「爛番茄」顯示,第一季專業評分90%,觀眾評分74%,第二季這兩項目前已分別下降到85%和64%,而豆瓣評分則從第一季的7.7下降到第二季的6.4。\利貞

《魷魚遊戲》吸引人之處,莫過於為簡單的遊戲,賦予上升到生死關頭的獎勵與懲罰:勝者一夜暴富,敗者慘死當場。而這一切是建立在「架空」的基礎上:情節的快速推進,讓觀眾無暇思考這場極端血腥的殺戮,如何能在現代社會逃脫法律而安然存在。粵語有諺:「聽故唔好駁故」(聽故事,就不要去指出其中的問題)。看得爽就好了,想那麼多做什麼?

暴露更多邏輯漏洞

《魷魚遊戲》第一季全球大火之後,續集的製作壓力陡然上升。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導演兼編劇黃東赫的選擇顯然不是簡單的自我重複,而是頗具野心地試圖完善整個魷魚遊戲的世界觀。第一季九成是參賽者視角,一成是遊戲之外;第二季補上警方和遊戲工作人員兩條故事線,比例大概是參賽者四成,遊戲工作人員四成,警方二成。平心而論,如此鋪排的確使得「魷魚遊戲世界」更立體,但當劇集從「架空」走向「現實」,反倒暴露出更多邏輯漏洞。

《魷魚遊戲》第一季的「闖關」模式並非獨創,日本的《賭博默示錄》《要聽神明的話》《今際之國的有栖》,美國的《密室逃殺》都珠玉在前,但《魷魚遊戲》第一季勝出之處在於通過遊戲對人性的深刻刻畫。第二季因為加入了太多破案乃至動作槍戰的元素,在固定時長內稀釋了原本劇集的精華,使得《魷魚遊戲》第二季整體看來不那麼「魷魚遊戲」了。

「流量」加持效果甚微

《魷魚遊戲》中,血腥的遊戲將人性的善與惡同時扭曲和放大,性格各異的配角群像,也是第一季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觀第二季,由於第一季名聲在外,第二季除李政宰、孔劉等明星之外,還邀請到偶像團體ZE:A的成員任時完、曾為人氣女團IZONE的成員曹柔理,之前是人氣男團BIGBANG成員崔勝鉉T.O.P.出演。儘管他們的加盟為劇集帶來大量的關注、流量乃至資本,但屏幕上的演出也讓原本就薄弱的劇情更加雪上加霜。此前內地所謂「小鮮肉」紛紛「自帶流量」出演電影,結果票房口碑雙雙崩塌的情況,在此重現。

黃東赫此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透露過,原本在他創作時,並沒有「第三季」的概念,目前已經播出的第二季和預計在2025年秋季播出的第三季是同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寫完之後,變成了十多集的長度,「覺得這樣一季太長了」,所以決定拆成兩季。二三兩季是同一個故事,這絕對是事實,但一季十多集「太長了」是不是拆成兩季的唯一原因,就見仁見智了。有一點肯定的是,觀眾們要想看到第三季的大結局,至少又需要訂多一年的Netflix了。劇集裏,參賽者們為了金錢不惜以命相搏;現實中,如果是金錢的影響力,將一個完整的故事硬生生拆成兩部分,讓觀眾乾等九個月又有什麼意外呢?

Netflix曾公布十大非英文劇集(見表),《紙房子》在第一季未入十大的情況下,三四五季均位列五強。可見大熱之後的續集雖然難拍,但「續貂」不一定是「狗尾」,借助前作人氣基礎,更上一層樓並非不可能之事。現在,只能希望《魷魚遊戲》的第三季能夠力挽狂瀾,給出足夠有力的結尾,不要讓一眾劇迷再次失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