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遯翁者,《圍城》裏方鴻漸的父親。書中第四章,錢鍾書借方鴻漸離家之際,着實揶揄了遯翁一把。
遯翁一言一動,都同時想着怎樣記到日記裏。但他這日記,卻是為了拿給別人看,以便讓天下後世看他怎樣教子以義方。甚至為了顯示「義方」,老方不惜虛構。比如,遯翁日記寫到,他叫方鴻漸到周家去辭行,鴻漸不肯,罵周太太鄙吝勢利,他怎樣教訓兒子「君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親無失親,故無失故」,結果兒子怎樣帖然「無詞」。其實鴻漸並沒罵周太太。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顧影自憐,是虛榮心、表現欲的產物。照理來說,日記原是自己私密內心的記錄。有人拿來作為心理按摩、自我療癒,通過文字來抒發、宣洩、疏解、勵志。總之,情感情緒從筆尖緩緩流淌刻錄到紙箋上,原本亂糟糟的心變得清晰條理,軟塌塌的變得堅韌振作,一揪一揪的傷痛也慢慢沉靜平坦下來。當然了,在日記裏可以幻想,可以歡騰,也可以只當成手賬、備忘錄、行程表。
但無論如何,除了那些叱咤風雲的大人物將日記作為歷史副本之外,對於普通人來說,日記都只是自己的鏡子,是「自說自話」。然而,確實就有方遯翁式的人物,不甘寂寞,在日記裏一筆一畫,都想着別人看到時會有怎樣的反應,然後再去落筆。寫完後,總要找機會,看似不經意地露出,讓別人知道。
有些人讀書慣於做批註,其口脗確恰似語文老師給學生做板書。批註本應是記自己所思所疑所惑,隨興所至,有感而發。而板書式的批註,特點就是一本正經,正襟危坐,且亦要「漫不經心」般地發到朋友圈。其實,跟方遯翁寫日記,是一樣的自戀心態。我等看來實在有點活得太累了,而遯翁等輩卻正享受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