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代曾唱過的家喻戶曉的歌: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表現了草原兒女對故鄉的愛和對新生活的讚頌。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祖國的海疆壯麗寬廣……」則表達了人民戰士對祖國的熱愛和保家衛國的堅強信念。
故鄉是南海濱一座港口城市,只要走到岸邊,滔滔海浪就映入眼簾;城市位於北回歸線上,氣候宜人,抬頭常見白雲藍天。藍色的天空、藍色的大海,晶瑩一色,那壯麗遼闊的景象,深深嵌印在人們腦海中。
少年的我,家人都在海外,常對着藍天碧海遐想,海的那邊,天的盡頭,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到加拿大後,在晴朗天藍的日子,我也會不時抬頭仰望,此刻,大洋彼岸的親友好嗎?也許是潛移默化,愛屋及烏,我對藍色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好感。
藍,沒有紅的熱情魅力,不如黃帶有貴氣,也不像綠呈現勃勃生機,當然也非潔白無瑕,但它穩重低調,像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不爭鋒不擺顯,只顧埋頭苦幹,沉着而堅實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人們習慣把底層的普通勞動者稱為「藍領」,這除了這些勞動者如工人,他們的工作服多為藍色外,恐怕也跟讚頌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像藍色般沉穩扎實有關。
多年前參加世界華文作家採風團到雲南訪問,其中參觀了廣南縣八寶鎮對河村的壯族村落。那天天公不作美,陰沉沉的,但無礙大家的興致。下車後我們快步走向村口,看到一大群村民有序聚集在一起,用嘹亮的歌聲迎接來自遠方的客人。穿着節日盛裝的壯族姑娘和全身藍布衣衫的大媽,捧着酒杯熱情向大家敬酒。她們用自己釀製的米酒表達了對客人的祝福。
進入村裏,我們又觀看了村民表演的壯族歌舞。大多是表達生活中的勞動場面,如放牛、插秧、收割等。雖然場地簡陋,動作簡單,但他們善良、淳樸和真摯的感情,已深深融入我們心中。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走進村民家裏。壯族人民好客,敞開門戶迎賓。進入第一家,有兩個婦女在木製織布機前勞作。機杼聲「咿啊咿啊」一下又一下有節奏地響着,粗條的白線和藍線交織。其中一位從旁邊拿出一幅織好的成品向我們展示。只見白色的底面上呈現着深藍色的圖案,花紋簡樸對稱,美觀大方,流露着濃濃的民族和鄉土氣息,令人發出嘖嘖的讚嘆聲。
有兩位女作家很想購買,礙於語言不通,無法與壯族婦女交談。剛好帶隊的省文聯幹部走進來作了翻譯,經過交流,兩人高高興興把現成的兩幅藍花織巾買下來。走出門外,見有幾位團友也同樣興高采烈,手裏拿着類似的藍花織巾,一邊走一邊議論欣賞。
雖然沒有五彩繽紛,但那藍色花紋,交織着山水靈氣和巧手智慧,已令人愛不釋手。在訪問中我們知道,這藍色,是村民用本地植物熬製出來的,染布做衣服,染線織花鳥。藍,已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傳統底色。
樸實的藍,再次在我面前展現了它的魅力。非大紅大紫、不嫵媚妖艷,默默釋放自己,為他人增色。這也許是藍色的特點之一。正如海天有藍的渲染,氣度更加不凡,而藍有海天襯托,也平添幾分氣質。
我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