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維港觀瀾/免誤解不重蹈黑暴覆轍 勿信謠防有心之人誤導\董光羽

中大學生媒體《大學線》近日一段題為《事不「關」己》的視像報道,引發社會對關愛隊工作的關注和討論。報道指出了個別關愛隊一些需改善的地方,以及關愛隊和官員應對媒體查詢有進步的空間。筆者撰文並非挑戰報道的真實性,反而是對報道刊出後坊間的討論重點感到憂慮。市民對關愛隊的工作,以至政府的相關政策作出評價前,必須看看不同角度的報道,要提防被別有用心的人誤導。

全面看待關愛隊工作

《事不「關」己》報道長約12分鐘,內容主要涉及個別關愛隊的活動安排。先旨聲明,筆者並非要質疑報道「造假」,但如果單以報道中提及的例子去評價關愛隊的工作,就未免不夠全面。就以報道中疑似在拍攝大合照時將關愛隊工作背心交給參加者「充撐場面」,這情況雖然不理想,惟活動確已順利完成、出席的亦是真實參加者,絕不是所謂的「造假」或「篤數」。

政府在全港18區成立「關愛隊」,目的是凝聚社區資源和力量,支援政府地區工作和加強地區網絡。現時全港有超過450隊關愛隊,提供的服務眾多,受惠人數廣泛,小至定期噓寒問暖、大至社區出現突然狀況,包括停水停電、嚴重意外時的安頓和照顧,關愛隊成員及義工都會參與其中。市民絕對不應單以一、兩隊關愛隊運作上的錯誤,就抹殺關愛隊對社區的貢獻,又或者輕率地認為全港關愛隊「事不關己」。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恆常化關愛隊的撥款並增加資源,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每支關愛隊成員不多,只有8至12人,全部都是義工,在舉辦活動時或需要在社區招募人手。麥美娟強調所有資源會用在市民身上,當局會在與關愛隊的兩年服務協議完結後用合適方法,向市民公布關愛隊工作的整全資料。

慎防遭別有用心者煽動

筆者無意揣測學生記者們作有關報道的意圖,筆者對有關報道的討論,純粹想帶出市民千萬不要被一葉障目,輕易地被挑動對政府和社會的負面情緒。

筆者此言並非杞人憂天,事實上在《大學線》報道刊出後,一大堆所謂網絡意見領袖(KOL)隨即加入「抽水」行列,作出種種煽動性分析,部分立場偏激的KOL更加油添醋,在社交媒體平台聲稱設立關愛隊的目的是「監控每一個香港人」。這些全無事實根據,甚至可說是信口雌黃的指控,大家是否似曾相識呢?

2019年「黑暴」期間,假消息、假新聞的「殺傷力」有多大,想必大家都已見識過。今日香港社會表面上已回復平靜,政治爭拗表面上看似已經停歇,唯我們絕對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筆者發現近日至少三個分別來自美國和澳洲的媒體,接連發文質疑特區政府規管「簡樸房」的建議,認為政策無助解決香港不適切居所的問題。這些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刻意忽略政府官員就政策的澄清或解釋,只一面倒引述反對者的意見。以「專業」自居的西方媒體就香港民生議題作出一些偏頗的報道,背後有否不可告人的原因,值得深思。

2019年「黑暴」對香港的傷害,市民記憶猶新。別有用心的誣衊和抹黑,絕對輕視不得,政府有責任及時澄清的同時,市民亦必須學懂看得更全面,以不同角度去分析事件,不要隨便下結論。今日社會仍然有不少潛伏在暗處的勢力,伺機而動,意圖令社會再次陷入動盪,市民必須小心,千萬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時事評論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