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歷史看,「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計算機誕生之前,1936年出現的圖靈機模型就蘊含了通過機器來模擬人類計算行為的思維,而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科學家首次正式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標誌着人工智能元年的開始。
人工智能涵蓋的技術十分廣泛,在早期軟硬件水平的限制下,人工智能曾專注於基於專家系統、規則系統、模擬人腦的技術路線並持續多年處於發展低潮期。但在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10年之後的大數據時代,在爆發式增長的數據資源、網絡基礎設施和算力基礎上,以及統計學、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的豐富發展支持下,基於數據和學習而非基於專家預設規則的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ChatGPT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橫空出世,其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推理能力首次真正達到了「可感知」、「可交互」的智能水平,標誌着人工智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產力時代」。
人工智能的「生產力時代」意味着互聯網行業跳出了過去多年專注於電商、搜索、信息流、媒體等虛擬經濟的固有模式,真正觸及到了人類生產、生活和思維的底層方式。例如,在編程領域,當前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人工替代。在製藥和生命科學領域,AI極大縮減了新藥研發時間和成本,AI製藥已成為一個成熟的細分行業。隨着相關產品的逐步豐富,計算機從過去最早幫助人們處理重複性工作,到通過數據分析實現輔助決策,未來將由AI更多扮演有效的獨立決策和具體實施。前不久,Google宣布最新的量子芯片「Willow」可在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一個如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需要花費「10的25次方」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的「標準基準計算」。隨着算力基礎設施的持續迅猛發展,一個無眠無休、不斷學習、可突破生理極限的智慧體,未來必將實現更多我們當前無法預見的可能。
把握人工智能的時代機遇,是全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內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不僅僅是內地對推進產業升級的頂層要求,也體現了中央對把握新一輪產業革命核心要素的決心。當前香港正在全力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已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列為三大新型工業發展產業之一,並在2024年政府施政報告中提出優化創科創投基金、拓展InnoHK研發平台等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舉措。
總體來看,香港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擁有三點核心優勢,一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為科創企業提供從天使投資到公開上市的全流程金融支持;二是匯聚了全球頂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人才資源豐富,有廣闊的原創研發資源;三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地位,有中央政策的全力支持,可同時對接內地和全球的產業鏈和市場。
力吸AI明星企業來港上市
把握人工智能的時代機遇,並不意味着一定要執著於開發自己的通用大模型或研發芯片,而是應基於自身資源稟賦,着眼於在整個產業鏈中佔據穩固的一席之地。在從國際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雙中心邁進的道路上,圍繞人工智能產業,香港特區政府和金融機構大有可為。
首先,應全力吸引人工智能明星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在大模型賽道,內地目前已經出現了多家獨角獸創業企業,有多家估值已經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基於內地龐大的互聯網用戶基數和市場,此類企業若能在港股上市,則有望吸引國際資本關注和流入,對提升港股市場的全球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
其次,應按照「人工智能+」的思維,積極推進金融行業的變革。金融是以數據為運行基礎的,歷來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在與資訊科技結合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過去在客戶分類、欺詐識別、量化交易、智能投顧等方面也有諸多成熟的探索。在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升級浪潮中,基於自身數據積累、面向內部應用的垂直領域大模型的開發是許多金融機構的選擇,如彭博的BloombergGPT、招商銀行與智譜AI攜手打造的智本GPT等,有助於創新產品和服務並提升客戶體驗。
最後,應建立以風險為本但又開放包容的監管政策。2024年10月,特區政府宣布了有關在金融市場負責任地應用人工智能的政策宣言,從特區政府視角闡述了對人工智能應用、機遇和風險的認識。事實上,監管政策的重要性並不僅僅體現在金融行業,建議特區政府立足於「最自由經濟體」的定位,加強與國內外頭部人工智能企業的交流,支持和引進相關產品服務對香港的覆蓋,加強全民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知識教育,把香港打造成為人工智能的應用高地。
(作者為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秘書長,光銀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