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什錦/春宜食韭\方曉嵐

  圖:菜脯韭菜煎蛋。\作者供圖

二月三日是立春,春季正式開始了,溫暖的陽光,濕潤的雨水,使萬物蓬勃生長,這時大量葉菜上市,其中韭菜就是最能代表春季時令的蔬菜。

北方人特別稱春天的韭菜為青韭,唐代孫思邈曰:「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春天氣候忽寒忽暖,多吃韭菜能溫中行氣,補肝腎,暖腰膝,有散瘀活血、消積滯、健脾理胃等功效,有利人體提升陽氣,特別是寒性體質及肥胖、高血壓的人士可多吃。據說有一個簡單的減肥菜式,是用韭菜來煮冬瓜,但如果是陰虛火旺之人就不適宜了。

韭菜營養成分以胡蘿蔔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為主,膳食纖維含量豐富,是有利腸胃消化的蔬菜。中醫認為,韭菜有補腎溫陽的功效。

韭菜為葱屬多年生長的植物,生命力很強,春天的韭菜更受古代人推崇,甚至作為祭祀之用,《禮記》記載:「庶人春薦韭以卵」,就是說春天時老百姓用韭菜和雞蛋做祭品。杜甫詩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朋友用春韭來招待杜甫,是杜甫甚為難忘的一頓飯。

韭菜是中國的原產蔬菜,栽種歷史悠久,北方人特別喜歡吃冬末春初的頭造韭菜,用來做涼拌、包餃子和炒菜,這時的韭菜鮮嫩翠綠,散發出特有的香味,但到了夏天,韭菜就不大受歡迎了。《本草綱目》中說韭菜是「春食則香、夏食則臭」。這正是因為韭菜是連續收割,由春天收割到夏天,韭菜開始老化,品質已下降,加上夏天氣溫高,韭菜不易貯存,容易變質,發出難聞的臭味,所以民間有句俗話「六月韭,驢不瞅」,就是形容韭菜到了農曆六月,連驢子都不願意吃了,事實上北方人比較愛吃韭菜,南方天氣濕熱,人們對韭菜的興趣就不是很大了。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到韭菜:「韭,葷物也,專取韭白,加蝦米炒之便佳,或用鮮蝦亦可,蜆亦可,肉亦可。」可見作為杭州人的袁枚,也對韭菜的味道有偏見,只取韭菜中之韭白,而不愛吃韭菜葉。

北方人和福建人都有在立春時節聚在一起吃春餅的習慣,稱為「咬春」,而春餅餡料中就一定有韭菜,寓意生機勃勃。古代人拜祭春神,會獻上春盤,盤中奉有韭菜、大葱、小蒜、芫荽、苔菜等五辛,寓意在春天開五臟祛伏氣,祈求健康。在宋朝時期,有記載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賞賜春盤。後來春盤演變成春餅,上了百姓的餐桌,餡料則按各地喜好增加了多種的野菜時蔬和海產,吃時各人自己動手用薄餅捲着來吃,是年節歡聚的佳餚,福建泉州人稱之為潤餅,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中都廣為流傳。

韭黃是韭菜的產物,韭菜的葉綠素對光照十分敏感,韭菜埋在地下的一段是白色的,而農民用塑料布或棚架蓋住韭菜,韭菜因曬不到陽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葉綠素,缺乏葉綠素的韭菜葉便會變黃,便成為韭黃,另有風味。韭菜還有一個分段產品,就是韭菜花。韭菜和韭菜花是同一株植物,韭菜是莖葉,韭菜花是花蕾花莖,韭菜花爽甜脆口,可以炒、灼,也可做韭花醬。

俗語說「生葱、熟蒜、半生韭」,意思是葱可生吃,青蒜要煮熟才能吃,韭菜則宜煮至半生熟來吃。韭菜易熟,下鍋炒時稍見軟身即可食用,韭菜若炒至全熟就會減少香味,而且會變韌。

家中若有花園或露台,不妨試種些韭菜,韭菜很容易種植,粗生粗放,只要在採食時不要連根拔起整株韭菜,剪了後又會再自動生長出來。朋友來了臨時想加道菜,最簡單不過就是去剪一把自家種的韭菜,抓一把甜菜脯或蘿蔔乾,做一道香噴噴的菜脯韭菜煎蛋。

菜脯韭菜煎蛋做法:五十克甜菜脯洗淨便可,不用浸水,要保留菜脯本來的鹹香,切碎備用。一百五十克韭菜切去白色莖部分,洗淨切碎備用。兩湯匙清水拌勻一湯匙木薯粉(或生粉)放置幾分鐘,沉澱後輕輕倒去上面的水分,即成濕粉。把三隻雞蛋打勻,蛋液中放入濕粉,作用是幫助蛋餅煎成型,在蛋液中加少許鹽和麻油一起打勻。燒熱油,把甜菜脯和韭菜放入略炒即取出放入蛋液中。把平底易潔鑊燒熱,放入油燒熱淌勻鑊底。把蛋液與材料拌勻倒入鑊中,用中火煎蛋餅,先把一面煎至硬身呈金黃色,才翻過去煎另一面,中途盡量不要把蛋餅反覆翻來翻去。可以按個人喜好加入其他切碎的材料,例如熟火腿、洋葱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