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訊】記者華夢晴報道:中風為全球第二常見的死亡原因,亦是全球第三位導致身體殘障的成因。藥物治療對預防中風復發及心血管併發症起重要作用,而非類固醇消炎藥阿士匹靈能有效治療和預防各類心血管疾病,及早服用可降低中風復發風險達六成。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團隊研究發現,多達八成中風康復者被錯誤標示對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敏感,影響治療效果,因此亟需重新評估及妥善管理藥物敏感標籤。
未獲處方阿士匹靈增死亡風險
研究針對本港1003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數據,探討非類固醇消炎藥藥物敏感標籤與心血管治療效果欠佳的關聯性。該研究夥同香港大學免疫及過敏科團隊與中風研究組合作進行,分析2008年至2014年間香港的電子醫療紀錄,並比較本港市民(7337778人)與中風患者(1003人)之間最常見的藥物敏感標籤比率。
研究結果顯示,中風患者中出現非類固醇消炎藥藥物敏感標籤的比率明顯較高,而這些被標示為對非類固醇消炎藥敏感的患者,在中風後較少獲處方阿士匹靈,與沒有藥物敏感標籤的患者相比,他們分別面對7.44倍的死亡風險及6.1倍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標有非類固醇消炎藥藥物敏感標籤的中風康復者接受藥物過敏測試後,有多達八成的標籤證實為錯誤標示。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國際醫學期刊《Stroke》發表。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曦解釋,部分患者年幼時或家屬因其他病症求診,在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後感到不適,以為對該類藥物過敏並被記錄在檔案內。另外,藥物過敏的狀況可能會隨時間發生變化。若患者醫療紀錄標示對NSAID敏感時,則較少會獲處方阿士匹靈,以致影響中風及心血管併發症的治療效果。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中風研究組主任劉巨基醫生建議,對未經驗證藥物敏感的患者重新進行評估,以確定他們是否可以再次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
促為患者重做過敏測試
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本科生崔卓媛表示,許多中風患者在評估後得知自己多年來的藥物敏感標籤為錯誤時,均感到非常驚訝。若能及早發現藥物敏感標籤有誤,這些患者便能在中風初期以阿士匹靈治療。
李曦指出,研究顯示,本港大部分藥物敏感標籤並不準確,但大多數患者從未接受正式的藥物過敏評估。這些錯誤的藥物敏感標籤往往導致患者改用較低效的藥物,對他們健康構成重大風險,甚至死亡。
李曦強調,香港急需擴展藥物過敏測試服務。他提倡採取創新策略,例如授權社區藥劑師與港大醫學院合作,主導藥物過敏評估。能填補現時醫療系統的不足,更有助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和整體公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