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生在線/大寒迎年\張君燕

  圖:重慶市南川區梅華園,梅花被雪覆蓋。\新華社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解釋道:「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對應民間廣泛流傳的「數九」習俗,即從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四九」,大寒節日正值「三九、四九」階段,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民諺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可見大寒寒冷的程度。

在豫西北地區,這時期田地已被冰雪覆蓋,基本上沒辦法種植作物。其實早在一個月前,在小雪至大雪節氣這段時間,農民就已經給冬小麥澆灌了封凍水。小麥有了水分的滋養和溫暖,可以舒服地睡個越冬覺。農民趕在下雪之前,收了地裏的蘿蔔、白菜,儲存進地窖,也安下心,開始歇冬。

大寒在歲終,過了大寒又立春,農曆新年恰在立春前後。所以,大寒一到,年味漸濃。這期間的許多民俗多了些辭舊迎新的意味。雖是農閒時節,但家家都在忙着除舊飾新、醃製臘味,吃臘八粥、祭灶、掃房子、磨豆腐、蒸年饃、殺年豬、貼年紅等等習俗,一個個忙得手腳不停,卻又喜氣洋洋。

「耍老虎」是焦作地區的傳統舞蹈,也是特有的一項風俗。忙了一年農活,農民們終於有時間把「老虎」「耍」起來了!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在鄉間時常聽聞敲鼓、打鑼、拍鑔的聲響,歡天喜地、熱熱鬧鬧。不管是排練還是正式表演,都有觀眾圍觀,時不時地爆發出掌聲與喝彩聲。

「耍老虎」在當地也稱作「老虎棒」。老虎棒既是舞蹈名稱,也是表演時用來打虎的裝備──連在一起的一長一短的兩節木棍。「老虎」的虎皮多用彩布製成,虎尾用鋼鞭製成,頭用鐵絲做骨架,紙糊彩繪而成。表演主要以兩人合作為主,一人舉虎頭,一人撐虎尾,伴隨着喧天的鑼鼓,表演各種動作,或凌空撲咬,或就地翻騰,或嬉戲打鬧,活靈活現,生動有趣。有時會有一人手持「老虎棒」逗弄老虎,觀賞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加,往往逗得孩童捧腹大笑,直滾到大人懷裏,兩人笑作一團。

待到正式表演的日子,儀仗樂隊與「老虎」浩浩蕩蕩地上街了。舞虎者先是在平地做出撲、跌、甩等動作,吸引陸續趕來的觀眾。待到方桌壘起表演台,舞虎者便逐級登上高台,所謂「猛虎上山」。這很考驗舞虎者的功力,虎頭與虎尾兩人或托舉或跳躍,配合默契,動作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引得眾人時而驚呼,時而喝彩。

「耍老虎」的隊伍一路向前行走,算是鄉村裏的巡迴演出。若有村民覺得不過癮,想要多留一會兒,便與同村人商量了,搬出一張條櫈,擋在路上。意味有二,一是請「耍老虎」隊伍歇腳;二是挽留,再來一場表演。遇到這種情況,「耍老虎」的隊伍往往要拿出真本事,表演一齣高難度的動作,方不辜負村民的喜愛。之後,吃了村民準備的點心和茶水,鑼鼓聲又起,繼續前行,留下一地歡聲笑語。

據《古氏南遷》與《涂氏宗記》記載,「耍老虎」源於中原地區。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出現了虎舞並流傳於黃河中游。懷川先民從百獸之王老虎的騰、跳、撲、卧等動作中受到啟發,以虎的生猛和威嚴彰顯驍勇善戰的武士精神,融合武術、戰爭、宗教等元素,創編了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發展到今天,「耍老虎」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已成為懷川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承載着人們對於勇往無前、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大寒是一個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無論是忙忙碌碌地準備各種吃食,還是熱熱鬧鬧地「耍老虎」,都是人們對自己辛苦一年的犒賞,也是對新年的祈望與祝福。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之後天漸暖,一個新的輪迴又要開始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