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發表,財赤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坊間為滅赤提出不少建議。這些建議值得考慮,但如果過分聚焦於財赤,甚至「聞財赤而色變」,那就誤解了赤字有其積極性的一面,也淡化了財政預算案的意義。
過去幾年為應對世紀疫情和外圍環境的挑戰,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逆周期措施,庫房有所減少,出現了赤字。連續三個財政年度,香港財赤約為1000億元,佔本地GDP約3%。相比全球其他經濟體的赤字水平,如美國約7%,法國為5.5%,意大利為7.4%,比利時約4.4%等等,香港的財赤屬風險可控的低水平,沒必要過分憂慮。
其實財政赤字非但不可怕,更是一種常用的經濟發展策略。當經濟大環境不佳時,政府往往通過擴大赤字支出,增加財政投入等積極財政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當經濟形勢好轉時,可減少赤字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避免經濟過熱。擴大赤字預算或減少赤字預算,都是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以有形之手干預市場的有效手段。
由於香港和新加坡均為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因此常被拿來比較。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相比香港長期緊守量入為出的穩健財政政策,新加坡政府採取的是「先使未來錢」的發展模式。數據顯示,香港公共債務目前僅為245億美元,相當於香港GDP的11%,反觀新加坡向外舉債達8800億美元,發債規模佔該國GDP的比重為175%,相當於香港的36倍。新加坡人沒有為巨額外債而發愁,國際社會也沒有因為新加坡「債台高築」而影響信心,香港的債務水平如此之低,又何必庸人自擾?
說到底,戮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才是有效減少財赤壓力的治本之道。財政預算案通過籌謀未來一年的收入和支出,為落實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政策目標安排資源。為了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一定的赤字預算完全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