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到橫琴、前海、河套等大灣區合作平台調研考察,並就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澳門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發展和北部都會區建設與香港特區官員深入交流。共建大灣區關乎香港的未來,而北都建設則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站在國際變局與國家發展的交匯點上,識變應變求變謀變,打開新局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推動經濟協同發展。去年底,習主席在澳門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實現香港、澳門更好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是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這一重要論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歷史卷軸上,標註了「一國兩制」實踐的時代坐標,飽含對港、澳的殷切期待,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需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結合好三地優勢,加快高質量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可依託深圳的科技產業、廣州的科研資源、香港的國際化優勢,進一步打造好廣深港科技走廊。在金融互聯互通方面,大量內地優質企業通過來港上市走向國際市場,而在深港通、滬港通、ETF等政策加持下,進一步深化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領先人民幣外匯市場的地位,也為外資進入內地、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提供了渠道。更別說隨着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建成,為港人北上就學、就業、創業、安老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提升了港人的生活質素。
共建大灣區需要突破三地法律、行政、標準的差異,加快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是關鍵。內地城市的強項在於低成本、高產出,而香港的優勢在管理,大家各擅勝場,正好取長補短。在大灣區建設的具體工作中,哪一「制」有利,就用哪一「制」;誰的方法管用,就用誰的方法。古人說,「聖人典範」並無一定之規,成聖沒有固定的途徑,共建大灣區也要破除不合時宜的成規陋見。大家為着一個目標,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就能事半功倍。
大灣區共有11個城市,制度不同,發展不平衡,這些都是客觀存在,做好內部協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僅着眼於地方利益,更不能被利益集團所綁架。其實,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角度,大灣區各方不存在所謂地方利益。彼此休戚與共,利害攸關,是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大灣區發展得好,就是香港發展得好。香港發展得好,也會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更多的動能。放下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放下各方的小利益,才能成就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大利益。
就香港本身而言,北部都會區建設是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河套園區更是重中之重。不破不立,不塞不流,建設北都千頭萬緒,最重要的是勇於改革,敢於破局。在土地政策上,在產業布局上,在引進人才和企業上,都需要展現新思維。事實上,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編制謀劃之年,國家將推動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香港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在大灣區建設的大框架下,更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國家的大項目大工程,就能在推進大灣區建設和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更好發揮香港獨特價值,展現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