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城市地圖 搭高鐵遊神州三/漫步武漢三鎮 黃鶴編鐘候知音

  圖:漫步武漢三鎮 黃鶴編鐘候知音

武漢別稱「江城」,在這裏,長江與漢水交匯,漢口、武昌、漢陽三鎮雄峙。這座中國腹地中心城市為人所了解,多始於崔顥那首有「唐人七律第一」美譽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白雲千載,晴川閣下,新枝歷歷。無論是吟詠黃鶴樓的詩句、古琴台遺韻、曾侯乙編鐘的「一鐘雙音」、鋒芒依舊的越王勾踐劍、還是東湖秀色,都值得遊客留步細賞。/大公報記者 張帥

長江日夜奔流,從武漢穿城而過。有人比喻,武漢如同一本攤開的書,長江是它的書脊,南北兩岸是攤開的扉頁。穿行武漢的不同景點,彷彿在貼近它的字裏行間。

行走長江兩岸 遊覽三鎮名勝

有名的黃鶴樓位於長江南岸的武昌區,佇立在蛇山之巔。其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形如黃鶴,展翅欲飛。登樓遠眺,江城景色一覽無餘。不僅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白居易、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也留有眾多吟詠名句,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晴川閣地處漢陽區的龜山禹功磯上,與黃鶴樓隔江相望,互為襯托,蔚為壯觀。而「一橋飛架南北,三鎮通達東西」的武漢長江大橋橫跨在龜蛇兩山之間,滾滾長江洪流從大橋下溫順地穿過。

在武漢,古琴台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三大名勝」。相傳春秋琴師俞伯牙在漢水南岸邊鼓琴,遇鍾子期,鍾子期能辨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二人遂結為知己,古琴台由此成為家喻戶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精神文化起源。

三鎮中的漢口,如今已不屬於單一行政區劃,而是包含江岸、江漢、礄口三區。地域內除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三座海關大樓之一的江漢關大樓,還有黎黃陂路周邊的許多精美古建築,是遊客了解武漢歷史文化的絕佳去處。

品味「百湖之城」 相約遊湖賞花

走出湖北省博,轉身即是湖北省美術館與美麗的東湖風景區。武漢是「百湖之城」,大小湖泊濕地星羅棋布。城水相依,人水相親,而最亮眼的明珠莫過於東湖,環湖的綠道形成聽濤道、湖中道、白馬道、郊野道、森林道、磨山道和湖山道七段主題景觀。整個水域煙波浩渺,碧水粼粼,水鳥翻飛,輕舟蕩漾。

如今,佔地八百餘畝的東湖梅園內蠟梅初綻,滿園幽香。而若春暖後到武漢,當然要看櫻花。統計稱,武漢全市百株以上的櫻花林共有七十八處,東湖磨山櫻花園、武漢大學校園更是名聲在外的賞櫻勝地。自二月中旬始,白色、淺粉色、玫紅色的櫻花就競相開放,枝條婀娜伸展,枝頭綴滿花苞。加之杜鵑、桃花、油菜花、鬱金香等同期盛放,相映成景,等待賞花的遊客走進這幅美麗的春日畫卷。

湖北省博荊楚瑰寶文物薈萃

武漢居中部之中,荊楚文化源遠流長。位居武漢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藏品豐富,更有眾多「明星展品」,是文博旅遊愛好者的必去之地之一。

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曾侯乙的大型禮樂重器,製作工藝極為精湛,每件鐘均具備「一鐘雙音」的效果,代表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巔峰。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寫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八字鳥篆銘文,出土時插在漆木劍鞘裏,出鞘時毫無銹蝕,歷經兩千五百餘年仍然寒光閃閃,耀人眼目。還有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十大「鎮館之寶」,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歷史價值。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