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受關注的財政預算案終於出爐!昨日(26日)中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立法會發表了2025至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主題為:「改革創新,提速發展」。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聲明指出,財政司司長發表本屆政府第三份財政預算案,就香港經濟發展和公共財政整合,提出一系列實際和有效措施,鞏固政府的財政實力,並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塑造新動能和新優勢。他與財政司司長一樣,對香港的發展和前景充滿信心,呼籲社會各界支持這份預算案。前天下午,李家超在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座談交流時也指出,財政預算案在改善公共財政方面提出務實措施,既顧及社會實際情況和香港的競爭力,又善用市場力量。他表示,在複雜多變的外圍環境下,深信香港一定能夠把握各項機遇,繼續發揮好「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推進內聯外通,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策略,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更快發展,改善民生。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會見傳媒時表示,這份財政預算案全面、穩健、務實,在推動發展改革創新的同時,着力管控公共開支,並且適度開源,展現政府善用公共資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今年財政預算案的封面顏色是藍色,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本屆政府任期中期的財政預算案。」──這令人聯想到本屆政府推動香港發展向「藍海」挺進!將着力化解香港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將積極應對國家發展和國際局勢變化帶來的機遇。
這份2.8萬字的財政預算案緊扣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體現出「規劃圖」與「施工圖」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其鮮明特點可用三字來概括:「新」「強」「韌」,即:激發創新活力,做強傳統優勢,提升發展韌性。
向「新」而行,激發創新活力
這是一份向「新」而行的財政預算案!
財政預算案用一個專章闡述「守正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又用一個專章闡述「北部都會區」,兩個專章總共4600多字,所佔篇幅較以往大大增加。
預算案提出,香港必須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以制度改革釋放創新和經濟潛能;通過科技創新,催生新模式、新動能,加速新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完善人才培育和引進,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改革和創新提供堅實支持。
「人工智能」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預算案提出:「讓香港成為人工智能產業國際交流協作的匯聚地,通過前沿研究和落地應用,全力發展人工智能為關鍵產業,並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這個定位符合香港實際。
當下,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各發達經濟體都在搶佔先機,各據所長,各顯神通。內地人工智能的發展處於全球「第一梯隊」,香港的優勢是內聯外通,定位「國際交流協作的匯聚地」非常恰當。
為發展人工智能為關鍵產業,預算案提出了具體措施,包括: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香港微電子研發院、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實施「人工智能資助計劃」、推動國際交流及協作、金融及稅務支持,等等。為促進人工智能應用,也提出了許多具體措施,比如,港投公司今年將會舉辦首屆「國際機器人大會」;又比如,今年內會推出「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持先導計劃」,等等。
此外,政府將制訂香港新型工業的中長期發展方案,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將推進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支持「生命健康科技」「低空經濟」等。
北部都會區是科技創新項目的重要承載地,預算案對「北都區」的用地、基建、產業規劃進行了詳細闡述,特別是透過河套合作區發展,加速發展新興產業。
縱觀以上措施,緊緊圍繞一個「新」字展開,既有「搭舞台、開眼界」的新活動,又有「注資金,促升級」的新政策,還有「拓空間,創未來」的新謀劃,由此推動香港向「新」而行,把企業和人才的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出來。
固本強基,做強傳統優勢
這是一份固本強基的財政預算案!
財政預算案用了接近7000字闡述「鞏固及提升優勢產業」,又用一個專章闡述「聚集人才高地」,還用一個專章闡述「加強與大灣區城市聯動」。其核心是「三中心、一高地」,即: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以及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在鞏固及提升國際金融中心方面,強調「關鍵在於制度創新、產品創新、企業匯聚、資金融通。」通過全速推動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力求創造更多新增長點。具體措施包括:便利海外企業和特定產品融資、提升交易和風險管理效率、推進上市制度改革;打造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打造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等等。
在鞏固及提升國際貿易中心方面,強調:「發揮着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具體措施涉及到:建設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擴闊網絡、增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支持本地企業,等等。
在鞏固及提升國際航運中心方面,強調:「政府會以求新求變的精神,為業界注入更大的發展動能。」具體措施包括:政府會在今年成立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推進現代物流發展,建設智慧港口,等等。其中的「真金白銀」不少。比如,為發展智慧港口,政府已預留2.15億元,構建港口小區系統。
預算案還對國際航空樞紐,以及醫療、文創、旅遊、教育產業的創新發展進行了深入闡述,亦有明確的資金支持。比如,為支持專上教育會推出新一輪15億元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以鼓勵更多機構資助院校研究。
縱觀以上措施,緊緊圍繞一個「強」字展開,無論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還是拓展市場範圍;無論是立足香港產業發展,還是與內地聯動、併船出海,都是為了把傳統產業做強,令根基更穩固。
開源節流,提升發展韌性
這是一份開源節流的財政預算案!
預算案體現了《基本法》第107條訂明的「量入為出」原則,確保公共財政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在預算案公眾諮詢階段,市民對連年財政赤字比較擔憂,李家超曾多次表示,政府將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逐步化解財政赤字。預算案提出「強化財政整合計劃」,回應市民關切。
從「開源」看,體現「用者自付」和「能者多付」的原則,推行諸多增收措施。增收項目包括:由2025/26年度第三季起,將飛機乘客離境稅由現時每位乘客120元增加至200元;由即日起,各項人才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將收取申請費600元,並把簽證費按逗留期限長短上調至600元或1300元;檢視並調整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研究向由陸路邊境管制站離境的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等等。
從「節流」看,嚴控政府開支增長。2025/26年度節省政府經常開支的幅度將由原來1%增加至2%,並延續兩年至2027/28年度,連同2024/25年度1%的減幅,累計的削減幅度為7%;公務員編制在2026/27及2027/28年度每年分別減2%,預計至2027年4月1日,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將削減約10000個職位。
對於市民普遍關心的公務員薪資問題,政府提出在2025/26年度,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及區議會全體人員一致「凍薪」,包括行政長官及政治委任官員;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全體公務員;立法會主席和所有議員,以及秘書處人員;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各級法院法官和司法機構人員;以及區議會議員。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昨日向全體公務員發信表示:「我相信同事會理解整套財政整合計劃對香港的發展是必須的」。她希望同事們繼續努力,以敢於破局、勇於創新的思維,進一步擁抱科技,更好地用好人力資源、提速提效。在與公務員中央評議會和公務員團體代表會面後,楊何蓓茵留意到許多公務員皆理解是次凍薪和削減編制的決定及支持政府改革工作模式、應用科技的方向。
縱觀以上措施,緊緊圍繞一個「韌」字展開,無論是「開源」,還是「節流」,都盡量減少對普通市民的影響。如此安排,從經常賬目看,政府經常收入增加,經常支出減少;從非經營賬目看,透過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北都區」及其他工務工程資金,亦可達到投資未來的目的。
陳茂波表示,預測政府經營賬目在2025/26年度大致達至平衡,並從2026/27年度恢復盈餘,財政赤字水平由2026/27年度開始逐年下降。這給社會各界和市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前不久調研大灣區時,希望香港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這份財政預算案正正體現了這一要求。
時下,香港正處於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節點,在外圍環境複雜多變、內部財政赤字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這份預算案撐創新、強根基、提韌性,找準了發力點,將為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值得社會各界支持和配合。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