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以小見大/飲食是寫作重要表達面向

「中國人的道理,都在這吃裏頭了。」《北鳶》中寫到。葛亮曾說,他很早就想寫一部關於「吃」的小說,對這個主題念念不忘,後來就又寫了《燕食記》。而在最新的《靈隱》裏,也有大量有關飲食的書寫。葛亮表示,食物表達了人類的記憶,「食觀即史觀」,在今後的創作中,飲食場景或仍是自己重要的表達面向。

葛亮曾借用明末學者屈大均的話:「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三餐惹味處,半部嶺南史。他認為食物是非常有力的歷史表徵,對記憶和文化觀念的塑造甚至超越語言、習慣、傾向、立場,對於嶺南特別是粵港而言,「無論怎樣去講,飲食都是無法忽略、無法跳過的部分。」

「《靈隱》寫到了幾個年節,如開篇的觀音誕,庵堂之內,繞佛的過程中,阿嬤帶着女眷一起準備下鍋煮百人的齋菜,盛大的儀式最後落實於飲食。」葛亮提到,有一句廣東話叫「撐枱腳」,意思是一對情侶吃飯,一起把桌枱撐起來。《靈隱》裏連粵名和袁美珍為什麼會走到一起?就是通過桌上幾道菜,他們達成了休戚與共的關聯,進而牽連一生。

在葛亮看來,「食觀即史觀」,從個人生命史的刻度到「大歷史」的刻度,也可以由有情有味的一粥一飯來定義。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