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兩會今日勝利閉幕。會議向全世界釋放出中國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鮮明信號,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帶來更多確定性。對香港而言,今年的兩會進一步提振了各界對未來的信心。香港社會要貫徹落實好兩會精神,尤其要立足改革創新,走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路,聚焦「三中心、一高地」建設,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着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在大灣區大格局中體現香港作為、香港擔當、香港貢獻。
「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兩會的高頻詞。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必須着眼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既要多出科技成果,又要將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在看望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習主席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與人才自主培養的良性互動,教育需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強調要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機制,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效。要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各層次人才競相湧現。
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對香港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特別是關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等重要論述,不但有助香港認清自身優勢,也助打通創科、教育、人才政策之間的有機聯繫,使香港能從更宏觀的角度部署未來發展策略。
香港本身就擁有多間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不僅教育資源豐富,而且也有條件培育優秀的本地人才和創造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香港現時面對最迫切的問題是科技成果轉化動能不足,以及人才適配經濟轉型需求存在一定落差。教育需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這說明要在基礎上增強STEAM教育,引入更多有關最新科研成果,例如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的內容,以形成有利培育創科人才的土壤。香港利用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積極與大灣區和海外的知名教育機構合作,共同打造大型創新平台,善用龐大的內地市場加快成果轉化,並重點吸引新產業人才來港,從而形成一個教育、科技、人才有機融合的創科生態圈。此不但能為香港的創科與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亦有助鞏固香港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和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優勢。
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日前指出,香港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新賽道;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亦表示,香港實現高質量發展、增強「興」的動能,需把握好五個關鍵詞,其中之一便是「高質量發展」。強調在國家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進「人工智能+」等行動中,香港具有獨特優勢和有利條件,要在協同國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轉型升級、持續蝶變。
中央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在人工智能等新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寄予了相當大的期望,也進一步反映香港必須要更加善用自身的優勢,以改革創新、勇於破局的精神推動新產業發展。事實上,過去特區政府已經加大對科研和新產業的投資,也成功吸引不少大型科企落戶香港。最近的財政預算案也對此多有着墨。然而,初創依舊是衡量一個地方創科實力的重要標準,而香港在這方面明顯仍落後於人。對於如何培育和鼓勵更多本地人才創業追夢,將是香港未來創科發展的關鍵所在。
加深加強國際化平台角色
特區政府官員表示,將循三方面加速推進自身發展的工作,包括加速推動科技創新與應用創新,以增強經濟動力和提升發展質量、透過「打造體驗、確立主題」,以創新模式讓市場釋放消費潛力,以支持鞏固內部需求和提振消費、加強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說明特區政府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認知,也意識到唯有加快發展新產業,才能在新形勢中殺出一條新血路。
中央一直以來強調香港在發展新產業的同時,也必須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等傳統優勢。傳統優勢與新產業,兩者的關係其實相輔相成。例如近來在科技股的強勢帶動下,今年香港股市升幅擴大,上月每日平均成交額接近3000億元。新股市場亦更趨活躍,港交所處理的上市申請超過100宗,預計全年新股籌資額達1300億至1600億港元;又比如傳統物流、旅遊業由於科技發展而大受改變,消費需求的增長依賴於供應端的創新,內地新興的智能電器與電子家居產品解決了消費者痛點,因此廣受歡迎,其普及與迭代又進一步刺激消費需求,形成科研成果增強消費、消費刺激科研成果的良性循環。
香港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與創科始終是鑰匙。唯有堅定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路,香港才能繼續加深加強「國際化」平台的角色,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最大化,更有力推動實現由治及興。
全國兩會與香港發展息息相關,為香港的發展注入了強大信心,並指明了未來方向。各界貫徹落實好兩會精神,才能抓住國家的新機遇,有效應對內外的新挑戰,努力實現香港更好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踐行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