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正值「藝術三月」,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影視展、巴塞爾藝術展等各種文化盛事輪番上演,吸引全球文化藝術愛好者來港參與。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使命仍是「現在進行時」。
伴隨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體育園兩大地標相繼落成啟用,香港打造在亞洲乃至全球 「演藝中心」的文化名片更具底氣。文藝界人士均表示,未來要繼續利用香港聯通中西的窗口和橋樑優勢,促進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化發展,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影響力。/大公報記者 張帥、徐小惠、顏琨
啟德體育園近日舉行開幕典禮,成為香港歷來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文化體育園區。加之此前落成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三大文化地標每年吸引全球遊客到訪,香港近年來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取得諸多成果。
以文藝為紐帶 呈現多元文化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在全國兩會接受媒體採訪提到,香港近年大力投入文化建設,啟用近三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廣受歡迎。多位在京參加兩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香港一項永不停歇的使命。
馬逢國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包含兩重意義,既是認可和鼓勵,也是鞭策和期盼。
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舉辦演出是關鍵媒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表示,中西文化在香港交融,有內聯外通的優勢,來自亞洲乃至全球的優秀演出項目到香港演出,吸引海內海外的旅客到維港看演出。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融合發展為香港演出市場注入新活力,將讓香港藝文薈萃,擦亮「演藝中心」的文化名片,同時也借文化交流增加港人的國家認同。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全國政協委員莫華倫幾乎每年都會在西九文化區等香港文藝演出地標開唱。莫華倫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近期啟德體育園落成啟用,它不僅是一個體育園區,也是文化演出園區。要好好利用這些文化演出場地,發揮好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作用,以文化藝術為紐帶,增強香港的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呈現多彩的中國文化。
內地藝團渴望來港演出交流
2019年年初,香港西九戲曲中心「開台」啟用後,上海崑劇團成為內地第一家在這裏上演大戲的院團;2024年的小劇場戲曲節上,上海崑劇團又在此上演小劇場崑劇《草橋驚夢》。「上海崑劇團每年都會有多場在香港的演出,有時一票難求。我們的代表劇目《長生殿》《臨川四夢》《白蛇傳》,推出後都在第一時間到香港演出,『試探』香港戲迷對戲劇的反應。」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對大公報記者說,香港可以說見證了上海崑劇團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趙秀君也有着相同的感受。「每次到香港演出,觀眾對傳統文化非常熱愛,欣賞水平也很高,感覺非常好。」她對大公報記者表示,香港「演藝中心」的文化名片已經深入人心,內地的藝術家有劇目都會想到香港演一演。
國家明年將推出「十五五」規劃,李群表示,內地相關部門正積極做好「十五五」規劃,相信會有更多文化產業或產品引入香港,讓市民觀賞,建議西九文化區為市民提供更豐富的文化和電影項目。亦希望未來有更多文物展覽在港舉行,進一步增進港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認為,香港要想提升文化影響力,特區政府需提供再多一點土地來打造博物館、藝術館、演藝空間等。「多一點的空間可以讓藝團、展覽策展人去做更多演出和展覽。」他認為,隨着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提升文化影響力離不開與內地的交流。「應該強化與大灣區的交流、利用深圳的新場地去做更多事。香港如何讓文化藝術產業化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強化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社會性角色或許亦可提升香港的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