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香港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賦予香港「鞏固優勢、深化改革、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國家也將通過制度創新、灣區協同等多維度部署助力香港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是香港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也是香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凸顯香港的制度優勢。一方面,作為普通法體系下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司法獨立性與規則透明度是吸引全球資本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全面落實,將推動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高效協同,減少政治內耗。譬如,去年3月香港通過實施《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既保障了社會秩序,也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底氣所在。因此,香港發揮「兩制」優勢,是香港長治久安的制度基礎,也是促進香港高質量發展的政治保障。
加快香港經濟結構轉型
香港既有內地大市場支撐,更有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香港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動能。當前,大灣區已形成「硬聯通─軟銜接─心融合」的遞進式發展格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強化了物理連接;而「灣區通」工程推動的跨境政務服務、金融規則互認,則進一步消弭制度壁壘。
譬如,依託國際資本集聚優勢,香港可成為大灣區科創企業的融資樞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為香港拓展綠色金融、數字貨幣等新賽道提供了政策支持。再如,香港的科研基礎可與深圳的產業化能力、廣州的製造業集群形成互補。還有就是,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可通過「前研後產」模式,在東莞、佛山等地實現市場轉化,構建跨區域創新鏈。總之,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依託灣區系統發展機制,香港高質量發展基礎更穩,動力更強,將和灣區一起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加法」效應。
此外,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香港而言,這意味着需突破過度依賴金融、地產的單一經濟模式。工作報告提出「大力鼓勵外商投資」「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等方向,為香港經濟多元化提供了突破口。
一方面,依託香港在建設「國際數據港」優勢地位,促進香港發展數據貿易與跨境數據流動服務。首先,香港可和深圳共建「數字灣區跨境數據試驗區」,探索數據確權、交易規則創新。其次,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化供應鏈金融、依託人工智能提升法律服務效率。
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雖主要針對內地,但對香港亦有啟示──通過改善民生服務(如擴大公屋供應、優化醫療體系),可釋放本地消費潛力,為經濟增長注入內生動力。
另一方面,深圳已經具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基礎,香港和深圳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着廣闊潛力,借力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機遇,香港可以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和人工智能催化,補上創新實體經濟短板,打造港深「雙城記」創新經濟新傳奇,為粵港灣大灣區構建新質生產力和智能經濟協調發展的範本。
創科發展的「時代紅利」
在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特朗普2.0單邊主義肆虐和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頻繁的情勢下,政府工作報告將「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列為關鍵詞之一,值得香港重視。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只有防住風險,保持經濟韌性,才能穩住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防範金融領域風險至關重要。因此,香港必須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機制,防範國際熱錢衝擊。這就要求香港深化與內地的監管協作,建立港股與A股市場的風險聯防聯控體系。產業安全方面,香港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通過拓展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分散風險。報告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有助於香港防範風險。譬如,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為香港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擴大投資提供間接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香港高質量發展繪製了清晰藍圖,凸顯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國家支持之下,香港也需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既依託國家戰略獲取發展紅利,又以國際化為內地改革提供試驗場。未來,隨着北部都會區、河套香港園區等重大項目的推進,香港有望在空間拓展、產業升級、民生改善中實現質的飛躍,為「一國兩制」實踐注入新內涵。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