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提及的話題中,「發展」、「創新」、「科技」和「產業」成為出現頻次最高的幾個關鍵詞。香港在國家創科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備受香港社會各界關注。多名代表委員認為,香港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推廣AI技術應用,並同內地科學家合作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有立法會議員建議建設「港珠澳大橋低空運輸物流走廊」,為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沈豪傑表示,內地有不少優秀大學專門培育航空、工業設計、數據科學、跨境電商、新能源汽車等創科領域人才,如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若他們未來能落戶香港的北都辦學,與本地大學合作、互補,兩地攜手培育更多範疇的創新科技人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進程定能大幅提速。另外,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香港其實已經有很多這方面的人才,除了要自己研發人工智能產品以外,也可以跟內地這一行業的不同科學家合作。
加快資金「過河」審批流程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指出,在發展創科方面,香港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推廣AI技術應用。例如,引入DeepSeek等先進AI企業來港;過去使用的西方AI系統在回答中國相關問題時不夠準確,而中文語境AI系統的出現對中小學教育尤其重要。因此,建議推動中國AI企業進駐香港,助力本地AI行業發展。而AI的廣泛應用相信也將惠及各行各業,提升效率、品質並降低成本。因此,建議在醫療、政務、法律等領域廣泛應用AI系統。在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方面,人流和資金流動是關鍵。希望官方適度放寬境外人員來大灣區的限制,同時,對於資金「過河」問題,建議加快審批流程或設立大灣區創科投資基金。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兩會期間,民用航空法修訂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明確規定保障低空經濟發展對空域利用的合理需求,為空域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為低空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海及香港,沿大橋建設「港珠澳大橋低空運輸物流走廊」的條件得天獨厚。期望以先載貨後載人的模式發展,建立跨境合作機制,並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政策,盡快實現跨境低空經濟的互利共贏,為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