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感受到國家對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對民生福祉的持續關注,以及對教育事業的深遠謀劃。」內地高校港生、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盧泓瑜興奮地說。
「青春激揚中國夢 踔厲奮發新征程」。全國兩會剛圓滿閉幕,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內地高校港生座談會即於12日上午在京舉行。來自北京、天津、山東的11所高校42位優秀港生代表,與4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交流互動。
參加座談的港生表示,要結合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機遇,把個人理想融入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當中,致力投身國家發展戰略,用自身所學為香港發展及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港青力量。\大公報記者 馬靜、李暢北京報道
今年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自2017年以來第8次舉辦座談活動。駐港聯絡辦北京聯絡部副主任張有才勉勵港生,以愛國為根,以愛港為榮,厚植家國情懷,抓住在內地求學的寶貴學習時光,做國家未來發展建設的「預備役」和「領航員」,抓住香港新機遇,牢記服務祖國和聯通世界的歷史重任,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獨特的香港力量。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等11所高校港生代表進行座談。參加座談的港生表示,通過座談對國家機遇和自身發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未來要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優勢,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的發展貢獻青年力量和香港力量。
大灣區互聯互通 如何更上層樓?
北京師範大學梁競霆提問:「粵港澳大灣區已逐步實現了『三電產業』的互聯互通,在推動香港跨境電商和數字經濟融入大灣區的進程中,香港現有的規則體系如何?是否需要做針對性調整?」
對此,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表示,香港企業在大灣區運營電商需要本地化的運營策略。隨着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相關規則和機制可能會持續優化和完善,以適應跨境電商和數字經濟的發展需求。
愛國主義教育 如何完善優化?
中國傳媒大學黃泳銘問到:「香港傳媒行業應該如何有效地在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宣傳上發揮作用,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塑造者和傳播者?」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錦良回應說,作為傳媒行業的從業者,專業素養無疑是立身之本。當前,香港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正扎實有序地推進,氛圍日益濃厚。我們希望培養出的是德才兼備的媒體人,應該用好手中的「權力」,更好地傳播國家與香港發展的情況。
歷史教材編寫 如何昇華內容?
南開大學莫文軒問到「希望了解香港中小學歷史教材編寫方面的成果,以及如何通過歷史教育強化學生國家認同感與法治意識?」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劉智鵬指出,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針對中國歷史的獨特性和豐富性,精心編寫了一套適用於課堂教學的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首要的任務是糾正歷史認知的偏差,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另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在對待歷史問題時,不僅要明辨史實的真偽,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學習方法。
京港兩地創科 如何精準發力?
北京大學林明麗問:「香港還應如何發力促進京港兩地的科創合作?」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吳傑莊表示,在科研與創業的道路上,我們仍有許多可以探索和改進的空間。香港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需要更加注重跨領域的融合,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創造的社會氛圍,讓更多的成功案例湧現出來,激勵年輕人成為科技企業家。
參加座談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勉勵港生們抓住內地學習寶貴機會,裝備自身,用創新思維將港青獨特優勢與香港發展和國家發展大局相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香港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港生楊民健表示,可以預見,未來兩地協同、兩地合作將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更加證明了「一國兩制」制度的優越性。作為在內地求學的香港青年,更應不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畢業後,我計劃投身於大灣區,用自己所學的法學知識為大灣區的涉外法治建設作出貢獻。」楊民健說。
「我希望走進偏遠山區,投身支教事業,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未來,如果有機會,我也希望這些孩子能夠來到香港,了解這裏的獨特文化,進一步促進兩地青年的互動與理解。」北京語言大學吳嘉瑩對自己未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