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汲寶齋/在粵博遇見傳統「五色」釉瓷

  圖:「絕美中國色︱瓷器上的釉色」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廣東省博物館

「天青色等煙雨」是一句流行歌曲中的歌詞。而在歷史上,它描繪的是傳統瓷器中的一種獨特釉色及其燒製條件,也就是汝窰瓷器中的天青色釉。瓷器(china)曾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多樣的器型和千變萬化的顏色向世界展示多彩的中國文化。「絕美中國色︱瓷器上的釉色」展覽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通過200多件館藏顏色釉瓷器,展現顏色釉瓷器超凡脫俗的美,讓觀眾從熟悉的色彩中,找尋中國傳統「五色」的蹤跡,欣賞古人高雅的色彩審美。\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圖、文)

中國人骨子裏的浪漫,從顏色開始。「絕美中國色」策展人田蔚恩表示,本次展覽擯棄以往瓷器展覽大多按窰口來梳理展品的傳統展陳思路,嘗試用傳統「五色」色系歸類展品,從色彩角度梳理瓷器顏色釉的發展。無論是被詩人陸龜蒙譽為「千峰翠色」的越窰青瓷、在北宋專供宮廷「鬥茶」所需燒製的建窰黑釉茶盞、聞名遐邇的「中國白」德化窰白瓷、明清兩代象徵皇權的景德鎮窰黃釉瓷、還是鮮紅璀璨的郎窰紅釉瓷,瓷器上青、黑、白、黃、赤五色釉彩變化歷經千年,形成了紛繁燦爛的中國傳統色。

展覽共分為八個部分,從第一至第六部分依次展示青釉瓷、黑釉瓷、白釉瓷、黃釉瓷、紅釉瓷、窰變瓷等每一種釉色的獨特韻味、藝術審美價值,以及不同顏色釉瓷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最後兩個部分中「何以五色」,結合古籍文獻和現代科學知識,解釋瓷器多彩釉色的燒製條件和成品的外觀特徵;而「瓷器色彩牆」,則展示粵博與上海交通大學設計趨勢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用現代色彩學解析瓷器上的色彩。展出展品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3件、二級文物142件、三級文物37件,其中景德鎮窰孔雀綠釉玉蘭花紋觚、清康熙景德鎮窰黃釉蓋罐、清雍正景德鎮窰白釉刻菊花紋瓶等超過半數文物均為首次展出,部分重點文物分時段向觀眾展出。

青瓷古樸 線條流暢

青瓷之美,伴隨着傳說中對其「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評價而廣為人知。青色是最貼近大自然的顏色之一,《釋名》中說:「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呈現碧玉般青綠的色澤。早在商代,原始青瓷就已出現;到漢代,江浙地區已燒製出釉色純正的青釉瓷;至唐代,青瓷工藝日臻完美;宋代汝窰青瓷的「雨過天青」更是讓人在色彩中感受到無限生機。

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窰場,也稱「秘色窰」。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衣物帳碑上中有「瓷秘色」的記載,並出土對應的越窰秘色瓷。目前學界對「秘色瓷」的含義存在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是指越窰精品青瓷,在密閉空間燒製,實為「密室瓷」。是次展覽中的一件越窰青釉葵口碗,與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越窰秘色瓷葵口盤類似,色澤溫潤,線條簡約流暢,讓觀眾得以窺見青釉瓷器獨有的古樸典雅。

從景德鎮窰「大清康熙年製」款天藍釉青花雲龍紋長頸瓶則可一睹「天青色」之感。天藍釉創燒於清康熙年間,色調淡雅,因其釉色猶如晴空的淺藍色一樣美麗而得名。此瓶以天藍釉為底,深藍青花描繪的雲龍紋栩栩如生,充滿同色系的層次美。

同屬青瓷的元代龍泉窰青釉刻畫纏枝蓮紋鳳紋尊造型端莊,釉色青翠。其刻畫工藝精湛,纏枝蓮紋與鳳紋相互交織,線條細膩流暢,展現出元代龍泉窰獨特的藝術風格。

黑瓷深邃 質感多變

《說文解字》釋黑為「火所熏之色也」,《釋名》則將之釋為「晦也,如晦冥時色也」。黑釉瓷在本次展覽中佔據很大的比例,但有意思的是,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板塊中的很多展品並不黑,看上去有點像是醬色、褐色。

黑釉瓷在東漢時期誕生,與其他瓷器相比色澤較為深沉,在當時沒能成為主流瓷器產品。直到宋代茶文化興盛,最宜襯托白色茶湯的黑釉盞才一躍成名。

附着在瓷器等器物之上的「黑」色,可以細分成很多種,包括烏金、紫金、紫甌等。展覽中的清景德鎮窰烏金釉描金龍鳳紋鳳尾尊,向觀眾展現了烏金色的深邃純淨。烏金釉瓷的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鎮附近所產的含鐵量高的烏金土,其與一般黑釉的區別在於,除鐵成分外,還含有錳、鈷等元素。烏金釉成熟並興盛於清代,有些烏金釉瓷上還飾有描金等裝飾。

以建窰、吉州窰等為代表的紫甌瓷,則大大拓寬黑釉的表現力,呈現出兔毫斑、玳瑁斑、鷓鴣斑等,將黑色變化出不同的質感黑釉。正如展出的宋代建窰黑釉兔毫盞,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子身上的細毛。宋徽宗十分喜愛兔毫盞,曾作《宮詞》讚曰:「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另外一件宋代吉州窰玳瑁釉盞,看上去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有一番情趣。玳瑁釉瓷一般是生胚施釉,入窰燒成後黑色釉地上呈現黃褐色斑紋。從這些獨特的茶盞中,彷彿可以讓人感受到宋代點茶、鬥茶的熱鬧場景。

白瓷光潔 溫潤如玉

與黑釉瓷相比,白瓷則展現出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美:古人通過對胎、釉的不斷提純,將雜質、含鐵量降到最低,才能燒造出光潔白潤的白釉瓷。經過一代代陶瓷工匠的努力,最終白瓷呈現出中國獨有的多色度的白,如唐代「類銀」「類雪」的邢窰白瓷、元代白中泛青的卵白釉瓷,與明代永樂時期恬靜純潔的甜白瓷等。

「卵白色」是白釉瓷的代表顏色之一。元代朝廷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監燒瓷器。「尚白」的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和「尚青」的江南漢族文化融合,「白」與「青」混合交融成卵白釉瓷,正是文化交流的體現。正如展覽中的景德鎮卵白釉印花盤,其釉色白中泛青,宛如鴨蛋殼般細膩光滑,給人一種溫潤而含蓄的美感。

多色一體 技藝高超

循着顏色釉瓷的發展脈絡,記者依次和「五色」釉瓷相遇。

清康熙年間的景德鎮窰「大清康熙年製」款黃釉雲龍紋菊瓣盤呈菊瓣形,敞口,淺腹,圈足。盤心錐拱雲龍紋,並暗刻有篆書「萬壽齊天」四字。此盤滿施黃釉,猶如一朵盛放的菊花。菊花自古寓意高潔長壽,配上「萬壽齊天」的祝詞,可謂匠心獨運。

同屬清朝的景德鎮窰「大清雍正年製」款胭脂紅釉罐則呈現不一樣的嬌嫩。此胭脂紅釉瓷器以金為着色原色,釉色呈現淺粉色、胭脂粉色及薔薇色。其胎骨採用上等薄胎白瓷,映現出極其魅力的淡粉紅色。

在一眾顏色釉瓷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件在全國範圍內也較為罕見的顏色釉瓷──景德鎮窰五色釉梅瓶。只見瓶身集五色於一身,以藍、白、紅、青、天藍五色釉繪環形彩帶。田蔚恩介紹,五色相融是工匠有意為之,而非窰變產生。這幾種對窰爐溫度和氣氛要求不同的釉色施於一體,且成色良好,非常難得,需要非常複雜繁瑣的工序和高超的技藝。

展訊

地點:廣州市天河區廣東省博物館三樓

展期:即日起至5月23日

●逢周一閉館

  ●展覽免費開放,觀眾需預約入場參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