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創科瞭望/數字人擴展媒體產業邊界\江渺渺 陳迪源

  圖:「數字人」不再是科幻場景中的虛擬角色,而是實際進入多個領域。圖為一款「AI數字人」在博覽會上回答觀眾提問。

如今的「數字人」(Digital Human)不再是科幻場景中的虛擬角色,而是實際進入了包括媒體、商業、娛樂和教育等多個領域。這些擬真的AI虛擬人形,不僅能模擬人類的外貌、聲線與語氣,甚至還能經由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蒐集,即時回應使用者需求。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杭州新聞聯播》使用AI數字人作為播報主持。這些AI主播不僅擁有與真人幾乎一致的神情與語調,亦能實現「零失誤、零差錯」。對新聞專業學生而言,這種以AI代替真人的趨勢讓他們感到明顯的就業焦慮,甚至有人考慮「換專業」或透過考研深造來因應可能的就業衝擊。

數字人的普及代表了一種多層級的產業升級,牽動了從軟體算法到硬體設備、從數據分析到內容創作等不同領域的投資與就業需求。一方面,AI虛擬人的研發需要龐大的技術支援,包括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動作捕捉與表情擬真度的優化,以及跨語言的語音合成與翻譯功能;另一方面,圍繞數字人的商業應用場景也極為廣泛:從24小時不間斷的線上直播到企業線上客服,從娛樂節目的虛擬主持到線上教育課程的AI導師,都能由數字人提供精準而個性化的服務,並為企業開創新的利潤空間。

在此背景下,整個供應鏈與服務生態都得以擴張。雲端運算提供商、資料標註公司、虛擬形象設計工作室、聲音合成技術團隊、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者等都成為了「AI數字人經濟」中的關鍵角色。大企業與初創公司紛紛投入資金與人才,試圖搶佔先機。因此,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數字人具有顯著的就業拉動效應:既能為現有職位帶來新的專業需求,也能催生出一系列圍繞AI技術與虛擬內容的全新職位。

媒體是最早受到衝擊並嘗試數字人技術的行業之一。以往,新聞播報依賴主播的專業現場表現力,而今AI數字人不僅可以「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地持續播報,還能將語音、畫面與資料同步整合,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與錯誤率。面對用戶愈加碎片化的觀眾習慣,各家媒體也可利用數字人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快速生成在地化或訂製化的新聞內容。這種個性化分眾策略,能顯著提升觀眾黏性與收視率,並吸引更多廣告主投放資源,形成新的媒體營收模式。

在娛樂節目方面,未來虛擬主持人與虛擬嘉賓替製作團隊帶來了更大的創作彈性。大型綜藝節目可設定各種主題情境,讓數字人與真人藝人共同互動,甚至跨越時空與文化障礙,在舞台上呈現創新的節目形式。此舉不僅增添了娛樂性,也能透過話題製造與社交媒體傳播為節目帶來龐大的流量。就連選秀節目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也有可能引進「數字人評審」,讓節目形式更加多樣化、國際化。

雖然新聞專業學生對AI「搶飯碗」感到擔憂,但實際上,數字人的大規模應用也意味着新的發展契機。傳統的媒體從業者若能掌握AI運算邏輯、數字內容創作與互動設計等多項技能,便能成為業內急需的複合型專業人才。許多具備程式開發和藝術設計雙重背景的年輕人,更將在虛擬形象建模、動作捕捉、生成式AI腳本撰寫等領域擔當重任。對整個媒體產業來說,合理整合AI數字人與人力資源,才能同時兼顧效率、創新和溫度。

重構內容分發模式

隨着5G、物聯網和雲端運算進一步成熟,數字人的發展可望在更廣泛的場景裏爆發。從線上客服到醫療輔助診斷,從遠距教育到跨國企業會議,都能看到AI虛擬人的身影。對媒體產業而言,這不僅能大大拓展服務邊界,也將重構內容的製作與分發模式。未來的媒體平台或許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偏好自動生成專屬的虛擬主播,甚至結合元宇宙場景,讓觀眾與新聞現場或娛樂舞台無縫互動。品牌方與廣告主也將更加青睞這種「永不疲倦、可無限創造」的AI代言人,進而推動相關產業的行銷模式再度升級。

AI數字人的興起不僅是一次技術迭代。在經濟層面,它透過創造新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帶動整體產業升級與就業市場重組;在媒體領域,它更改變了資訊傳播和內容創作的方式,打造更貼近觀眾需求且靈活多變的節目形態。以香港為例,作為亞洲的國際媒體中心和創意產業樞紐,AI數字人為本地媒體行業帶來了嶄新機遇,不僅能提高節目製作效率,還可用於多語言播報、個性化內容定製等,進一步拓展本地與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隨着AI數字人的技術越趨成熟且普及,香港有望成為「人機協作」的媒體創新典範,在虛實交融的世界裏,共同創造更豐富、多元且具深度的內容生態,並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媒體之都的地位。

(江渺渺為中國傳媒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港澳台事務辦)副處長、陳迪源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