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走進大坑火龍文化館,跟隨導賞員參觀從龍頭模型到熒幕舞火龍影像,認識這項逾一百四十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館透過比例縮細一半的龍頭模型、舞火龍影像播放與展板資料,呈現火龍從驅疫儀式到非遺文化的演變,展板亦展示大坑從客家村落發展為都市社區的歷程,文化館二樓設有客家餐廳,並設紀念品閣出售火龍主題商品,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意產業結合。
一八八○年,大坑村民為驅疫紮製火龍,以藤枝為骨,外面包珍珠草,插滿線香巡遊三夜,成功消弭瘟疫。自此,每年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大坑皆舉辦舞火龍;八月十五日晚上更延伸舞火龍活動到維園,成為香港獨特的中秋節目。
火龍製作技藝一直沿用傳統物料。龍頭與龍尾以藤枝屈折成形,龍身三十一節由粗繩纜串聯,再捆紮多層珍珠草。原來,珍珠草在香港很難種植,現在每年從內地進口。每年新紮火龍長六十七米,龍頭插滿香後重達四十五公斤,需八至十人接力舞動。
據介紹,三個夜晚巡遊消耗約二十萬支線香,香火流轉寓意驅邪納福。舞火龍完畢有送龍儀式,在銅鑼灣避風塘進行「送龍歸天」,接着會打撈,翌日送往堆填區。筆者早有疑問,每年都是用同一條火龍紮作嗎?原來不是。
傳統習俗下,舞火龍是由全男班大隻佬參與。重量達四十五公斤的龍頭要出動魁梧大隻佬才能舞動,每十秒就要換人,需要的力氣可想而知,加上,舞火龍又要作出適當的花式,是一個不容易的任務。現在舞火龍參與者多是義工,也會在大坑區外招募。
大坑舞火龍也結合傳統地區信仰文化,每年舞火龍的開光儀式在一街之隔的大坑蓮花宮觀音廟進行,舞龍完畢的香燭會分派沿途圍觀的市民或遊客,寓意神靈保佑吉祥;連火龍的龍鬚也會分給市民,寓意神靈保平安。
大坑舞火龍不僅是傳統習俗,更成為旅遊亮點。每年中秋吸引遊客,帶動社區經濟。文化館的導賞服務與展覽,詳細介紹火龍歷史與製作技藝,促進文化旅遊發展。筆者遊覽當天,也見內地旅行團參加,這種將傳統文化轉化為旅遊參觀模式,既保存和傳遞非遺文化,也為社區注入新亮點。火龍文化館附近還有很多咖啡小店,讓人恍如置身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