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國宣布將會構築國家比特幣戰略儲備。這一政策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全球範圍內對數字貨幣的討論與想像空間。數字貨幣的快速發展不僅提供了新的貨幣形態與資產類別,而且可能對國際金融體系重構形成重大影響。
目前全球範圍內主要有三種數字貨幣,包括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以USDT和USDC為代表的穩定幣和以數字人民幣(e-CNY)為代表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這三種數字貨幣可謂各有特色。
加密貨幣的價值既不是由國家主權信用決定,也不是由與該貨幣掛鈎的其他貨幣或金融資產決定,而是由一套嚴密的計算機算法決定的。比特幣的最重要特性是去中心化,其產生沒有與任何國家信用掛鈎。再加上其總量固定,這與黃金類似,可以克服任何央行的通貨膨脹傾向,因此被認為可以用來對沖國別貨幣風險。比特幣的最大問題在於,其價格波動巨大。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峰值曾經達10萬美元以上,在本月初又下降至8.6萬美元左右。
穩定幣的價值是由其掛鈎的其他貨幣或金融資產決定的。目前市場上最流行的穩定幣是USDT與USDC,二者均是按照1比1的匯率盯住美元的。穩定幣也有盯住歐元、黃金、加密貨幣、一籃子商品的穩定幣。要發行一單位穩定幣,就必須要有固定數量的貨幣或金融資產作為支撐。因此,與價格波動巨大的加密貨幣相比,穩定幣的價格要平穩得多。
央行數字貨幣是指特定國家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這種數字貨幣背後以一國主權信用作為支撐,且以1比1比例掛鈎該國普通貨幣。央行數字貨幣的最大優勢在於由一國央行發行,在其價值出現較大波動時可以受到央行最後貸款人功能的支持,因此金融風險很低。不過,央行數字貨幣的聲譽受該國普通貨幣影響。
比特幣雖然是數字貨幣的一種,但由於其具有如下兩個特徵,導致其並不能真正履行貨幣的職能。一方面,比特幣價格波動巨大,這就決定了比特幣很難作為其他商品的計價尺度及其他商品之間相互交易的貨幣媒介;另一方面,由於比特幣總量有限,這就決定了比特幣難以作為一種貨幣去調節經濟的運行。
因此,比特幣的性質並不是一種真正的貨幣,而是一種風格奇特的金融資產,這種資產本身是具備投資價值的。
在三種數字貨幣中,真正可能對國際金融體系產生重大衝擊的其實是穩定幣。如前所述,由於穩定幣與主權貨幣掛鈎,其間接具備了主權貨幣的性質,總體上匯率較為穩定,因此更容易被各方投資者所接受。
當前,穩定幣正在以下幾個領域「攻城略地」:首先,美元穩定幣已經開始成為加密貨幣市場的交易媒介。換言之,在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相互交易時,交易雙方越來越傾向於用美元穩定幣來進行支付。這就意味着在虛擬世界裏,美元穩定幣已經開始扮演美元的角色。其次,在去中心化金融體系(DeFi)中,一些機構已經開始用美元穩定幣來提供流動性支持了。例如,當相關主體需要舉借貸款時,可以直接向特定機構申請美元穩定幣貸款。再次,在一些本國貨幣購買力與匯率波動很大的發展中國家,居民與企業已經開始把美元穩定幣作為一種可靠的國際貨幣來儲存財富,美元穩定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經開始替代本國貨幣了。
擴充數字人民幣使用範圍
美元穩定幣既強化了傳統貨幣流通域與虛擬世界貨幣流通域之間的聯繫,也填補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家庭與企業對美元的需求缺口,因此會強化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元穩定幣一旦將美元的國際信用與虛擬世界的應用場景更加密切地聯繫起來,那麼就極大地鞏固美元霸權。
央行數字貨幣其實就是虛擬世界中的主權貨幣,這種貨幣的聲譽更強、風險更低,但歸根結底取決於該國現實貨幣的競爭力。當然,這種央行數字貨幣能夠在何種層面被使用,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例如,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被公認是一種價值穩定的主權信用貨幣。但迄今為止,數字人民幣僅能用於零售場景,即個人與企業之間的交易,數字人民幣目前只能替代現金(M0)。受此限制,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目前還不適用於數字人民幣。
三種數字貨幣各有優劣勢、發展前景與應用方向。最好不要只押注一方,而是應該三管齊下,同時下注,以最大程度獲得數字貨幣或數字資產發展的紅利。一方面,盡快把數字人民幣的替代範圍由M0(現金)擴展至M1(狹義貨幣供應)甚至M2(廣義貨幣供應)。另一方面,推進中國的穩定幣建設。拓展互聯網平台數字代幣的使用,將人民幣的主權信用與中國平台的全球化應用場景更好地結合起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