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經濟觀察家/堅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圖: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包括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釋放了更加積極的穩增長、促發展的信號,提出的宏觀政策基調更加積極有為,進一步強調將擴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堅定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點發力。

全球範圍來看,主要經濟體面臨不同程度的經濟放緩、公共債務擴張加快等中長期結構性困境,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上升等外部新的挑戰,中國經濟如何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既有自身的制度優勢、市場優勢,但也不可忽視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

報告詳細闡釋下一步重點工作,在政策措施方面順應形勢變化,強化政策協同及精準,包括提高財政赤字、明確2%通脹目標及確立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同時也更加強調就業、民生保障及擴內需等重點任務,並高度重視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

高度肯定過往成績

首先,中國經濟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既定目標。報告指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

儘管外部環境及條件較為不利,但不改中國經濟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及定力,「唱衰中國經濟」不攻自破。報告指出,「穩」的態勢鞏固延續,「進」的步伐堅實有力。此外,有「需求升級、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廣闊增量空間」,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複雜環境及各類風險挑戰下,中國經濟經受住了考驗。

其次,中國宏觀政策精準同向發力,市場信心得以提振。報告強調,面對多重困難挑戰,中國加力實施存量政策,適時優化宏觀調控,積極有效應對。

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一方面在於宏觀政策精準發力,即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特別國債發行及提前部署專項債,以及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通過適時的降準降息提振市場信心,有效促進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備獨特優勢,包括超大市場的潛力空間,目前中國人均GDP約1.3萬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平均2萬美元的水平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而且中國大規模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已經實現階段性目標,新興產業所爆發出的增長機會將增強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客觀分析內外挑戰

報告深刻剖析了中國經濟未來所面臨的國際和國內形勢。報告指出,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中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等。越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越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穩步推進中國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深化改革在於增強內生性動能,破除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從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經驗和實踐探索來看,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存在諸多弊病,比如資源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及帶來的區域和城鄉發展失衡問題,要擺脫這種增長模式的依賴,最根本的還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內生性增長而言,中國在擴內需及鄉村振興、縣域等維度還有很大的政策調控及發展提升空間。報告就此作了具體部署,一是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包括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二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旨在於打通市場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等;三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包括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等。

另一方面,擴大開放在於提升國際循環質效,積極拓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外部空間。中國實施開放政策加入到全球市場,在國際市場廣泛建立經貿關係。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創9921.55億美元新高,貨物和服務淨出口GDP增長貢獻率達30.3%。

但當前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環境趨於複雜多變的趨勢沒有改變,比如特朗普2.0製造的關稅戰及科技戰,顯然不利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報告重點部署擴大開放,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具體來看:一是加大力度穩外貿,包括優化融資、結算、外匯等金融服務,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加強海外倉建設以及鼓勵服務出口、培育綠色貿易、數字貿易等新增長點等;二是大力鼓勵外商投資,重點是推進前不久發布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相關措施落地,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三是大力拓展外部發展空間、開發多元化市場,包括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以及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報告明確提出十大工作任務,着眼於穩增長、促發展和防風險,既涵蓋大力提振消費、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措施,也囊括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社會民生發展及社會治理等具體部署。

一是精準把握宏觀政策實施的節奏、力度和時機。報告提出,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回顧過去五年中國宏觀政策的變化,更加強調「以我為主」的原則和立場,比如貨幣政策所奉行的「精準滴灌」、不搞「大水漫灌」等。2024年三季度以來,中國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就是貼近實踐、精準靶向的宏觀調控,推動中國經濟圓滿實現全年5%的增長目標,其間市場信心和預期也明顯增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中國預期財政赤字規模5.66萬億元、赤字率4%左右,凸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中國在持續健全宏觀政策治理,而且在推進精準施策和協同配合等方面已積累豐富經驗。

二是更加注重從結構性層面深挖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的中國經濟總量規模足夠大,作為超大型經濟體要實現更快、更高的增長難度更大,關鍵在於如何從結構性層面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2024年中國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名義增長3.5%,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為44.5%。當前擴大內需更着眼於提振消費,既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也是呼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報告對此均有系統的任務部署和具體措施,政策取向方面更加強調「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鑒於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及擴內需等存在的短板,意味着在這些領域還有挖潛和培育新動能的空間。首要任務便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具體包括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比如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擴大健康、養老、託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等,貼合民生和民心所向。區域和城鄉發展方面,報告也有具體部署,「三農」工作是中央「一號文件」的重點。報告強調,着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並提出三項具體要求,即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毫不鬆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三是把握時代變化及抓住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硬科技」層面,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不但關乎經濟增長的「含金量」,而且深刻影響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地位,甚至面臨着嚴峻的「科技戰」而引發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報告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以貫之地堅定發展新質生產力。具體來看,報告部署了三個方面的任務:其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包括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其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包括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等。其三,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包括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擴大5G規模化應用,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等。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