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美國參議院為避免政府停擺,通過了全年臨時撥款法案,至此美國已實質上達成2025財年的財政預算撥款。其中,2025財年自主性支出為1.9萬億美元,與去年基本持平;法定支出4.39萬億美元;利息支出1.01萬億美元。結合眾議院版本減稅法案帶來的690億赤字增加,2025財年的赤字總規模約為1.9萬億美元,赤字率6.4%,與去年持平。
須強調的是,6.4%未必代表全年實際水平,一是減稅法案尚未最終通過,二是共和黨可通過補充法案等方式調整赤字規模。臨時撥款財政預算與常規財政預算的區別在於,前者未指定具體領域的支出金額,效率部(DOGE)後續可重新分配資金。
財政支出削減目標約為3萬億美元,行政及立法減支均有挑戰,效率部減支未觸及核心,共和黨減稅減支法案能否完整通過存在不確定性。效率部的官方目標是到2025財年末(9月30日)節省1萬億美元。2023年,聯邦政府合同規模7650億美元,國防合同達4700億美元。效率部削減的政府合同支出主要集中在國際開發署、衞生與公共服務部等部門,並未觸及以國防為代表的重大政府合同支出。
削減支出的關鍵可能依賴於立法行動。特朗普今年的減稅法案將減稅、減支、提高債務上限進行打包,計劃在十年內削減的支出包括:醫療補助8800億美元;教育、兒童營養支出3300億美元;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2300億美元;未指定支出5000億美元;監督和政府改革支出500億美元;基礎設施支出100億美元,總計2萬億美元。由於涉及社保等法定支出的削減,法案在參議院能否完整通過存在不確定性,存在打折扣的可能性。雖然計劃削減量級較大,但主要集中在2027年及以後,今明兩年不急於減支。
從特朗普上任後至3月中旬,政府裁員主要集中在買斷計劃、解僱試用期員工。根據人事管理辦公室的備忘錄,下一步將分階段執行大規模裁員計劃。第一階段:各機構需在3月13日前提交機構裁員和重組計劃,隨後有30天時間準備實施裁員,60天時間正式發出裁員通知。第二階段:各機構需在4月14日前提交第二階段裁員計劃,在9月30日之前實施,每月提供進度報告。
第二階段側重於長期組織調整,包括明確「大規模裁員」領域,提出將聯邦機構從華盛頓搬遷到「成本較低的地區」的提案等。美國聯邦僱員共240萬人,聯邦僱員平均年度薪酬福利總額約16萬美元,薪酬福利支出總額約3842億美元。若裁減30%至40%員工,預計能節省的直接支出為1152億至1536億美元左右。
通過減稅對沖減支
美國聯邦政府全體僱員的實際規模是正式員工的兩倍以上,裁減正式員工可能會給私人部門就業帶來連帶損失。聯邦政府中,除正式僱員外,還包括合同工、補助金僱員等外包員工,外包員工主要為聯邦政府提供醫療、信息技術、工程、培訓、建造等服務。外包員工不計入政府就業,而是計入到私人就業中。2023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僱員210萬人,合同工522萬、補助金僱員231萬人。歷史平均而言,正式員工與外包員工的比重為1:2.6。若裁員20%,可能將導致聯邦正式員工減少48萬人,附帶的間接失業人數約為62.4萬,合計為110萬人,導致失業率上升0.65個點,升至4.8%,非農就業平均每月降低6.1萬人,存在觸發薩姆規則的可能性。
削減財政支出雖然可能造成衝擊,但在特朗普政策組合中,減支是與減稅搭配的組合政策,二者效果應結合考慮,淨效應為輕微正增長。未來減支力度或主要取決於特朗普減稅法案中的2萬億美元支出削減能否達成。
(作者為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