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食 色/春分太陽糕\判 答

春分時節,南國已見飛花,北國卻仍存料峭。寒意在做最後的掙扎,但如果你仔細去看,很多街巷旁的槐樹上,也暗暗抽出了嫩芽。大概,這就是「希望」最原始的樣子。人們對生活的熱忱和期盼,也多是從春分開始的,上古時期就有諺語云「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彼時國有大典,家辦小祀,總缺不了一塊太陽糕的身影。

在從前,太陽糕的流行程度,可堪比如今的青團、糉子,只是時光荏苒,總有人走上舞台中央,也有人褪去那道光暈。傳說在明清兩代的祭祀活動中,民間會效仿皇家,用糯米、紅棗做出太陽形狀的糕點,上面用模子壓出一隻小雞,也有人說這是鳳凰,代表對日神的敬畏。總之在那時,紫禁城的日月光華,便已經流轉到了尋常百姓家。

現在想吃到正宗的太陽糕,已並非易事。只有老北京幾家很傳統的糕點鋪子裏,能得以一見。曾經的古法是「三蒸三晾」:頭道蒸,用糯米粉摻槐花蜜;二道請出金絲小棗揉成的棗泥;三道則要撒上乾桂花。晾好後糯米經歷了冷熱交替,有獨特回甘,棗泥甜得細而不膩,整口下去纏綿柔潤,鎖住了早春最珍貴的靈氣。所以才有老饕們笑言,過了春分的太陽糕不可吃,就像過了花期的牡丹,不可看。只是如今春分仍在,晝夜平分的節氣裏,用舌尖去感受光陰分界的悸動卻越發模糊,吃到的太陽糕有些硬,也有些勉強,哪怕依舊瑩白如雪,可就缺了那份時間裏靜候的堅持和餘韻。

儀式感少了,對時代手忙腳亂的追趕越來越多了。更加羨慕上一輩人,能品到棗泥柔,能嗅到桂花香,能看到糯米散出的氤氳水汽,也能在兩鬢斑白時,回憶起曾經的唇齒縈繞。這哪是懷舊,分明是時間褶皺裏,春風化雨的陪伴。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