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自古以來便是充滿希望與生機的季節,正如俗話所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分之後,北半球晝長夜短,標誌着桃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春天正式到來。相較於萬物閉藏的冬季,春天的勃勃生機讓人們更青睞於此時安排重要事務,並發展出豐富的春日文化。其中,春遊作為一項老少皆宜的節令習俗,深受各階層喜愛,而明代畫家戴進的《春遊晚歸圖》正是這一文化的藝術呈現。
《春遊晚歸圖》(附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描繪了一位文士在暮靄蒼茫、桃花盛開的江南春遊歸來的情景。畫面分為近、中、遠三景,層次分明且充滿細節。
畫面以層次分明的構圖展現了春遊晚歸的詩意場景:近景中,莊院掩映於樹林間,文士正在敲門,僕人提燈應門,夜幕降臨點出「晚歸」主題,主人身後有人挑着行李跨過小橋,生動描繪了春遊歸來的溫馨情景;中景處,水域與田野小徑上,農人扛着鋤頭回家,遠處農舍中農婦餵食家禽,人物雖小卻細膩傳神,為畫面增添了生活氣息;遠景則以蒼茫群山為背景,雲霧繚繞間山花盛開,亭台樓閣時隱時現,青松柏樹蒼勁傲然,桃花杏花點綴其間,營造出色彩斑斕而又迷離縹緲的意境,令人彷彿置身於春日的美好與寧靜之中。
《春遊晚歸圖》的藝術風格深受南宋畫家馬遠、夏圭影響,構圖上保留了大量留白,但近景與遠山幾乎處於同一平面,這一特點是浙派繪畫的共同特色。畫中點景人物如持傘童子、提燈僕人、荷鋤農夫等,生動有趣,展現了畫家對細節的用心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