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Web3洞察/發展RWA須解決流動性困局\蔣照生

日前Solana基金會主席表示,「大多數RWA(現實世界資產)有價值但沒有價格,因為它們不交易。」這句話精準擊中當前RWA發展的核心問題:RWA缺乏鏈上使用場景與持續的流動性,導致上鏈後資產價值反而與價格割裂,難以實現真正的自由流通。

在筆者看來,RWA的意義從來都不在於簡單地將資產「搬到」鏈上,而是要通過上鏈激活其流動性,讓資產價值從「鏈上可見」變成「鏈上可用」。在此其中,RWA與DeFi的融合最為關鍵。

據OKG Research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6日,RWA板塊(除穩定幣)總市值已接近200億美元,年初至今增長25.4%,表現顯著優於其他加密資產板塊。亮眼的數字背後是市場對RWA概念的認可。我們看到,傳統金融機構需要花費數月時間才能完成私募債發行,而資產上鏈的時間只需要數秒。這種效率上的差距,推動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的關注和參與。

儘管RWA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但如果僅停留在「資產上鏈」的層面,也不過是給傳統金融產品套上一層區塊鏈技術的外殼。以傳統債券為例,代幣化後雖可以實現T+0結算,但如果缺乏流動性池、借貸協議或衍生品市場,這些代幣仍只是類似於中心化機構控制的「電子憑證」。

更關鍵的是,在推動資產上鏈的過程中,傳統金融機構通常需要經過繁瑣的清算、託管與合規流程。上述流程確保了資產安全性,但也極大地制約了代幣化應用的普及與發展。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機構主導的代幣化平台,往往通過嚴格的KYC(認識你的客戶)認證系統和准入門檻來重新構建金融特權。

去中心化助資本高效配置

在RWA走紅的當下,筆者想重申的是,RWA的發展必須要與DeFi(去中心化金融)融合。傳統金融機構在資產代幣化過程中固然合規穩健,但它們的地域局限性、效率問題以監管障礙,使得代幣化資產難以在全球範圍內流通。如果完全依賴傳統金融機構,RWA只能在封閉的圈子內流轉,全球資本也無法廣泛參與其中。若缺乏DeFi的支撐,RWA也無法形成一個真正開放且自由的市場體系,交易效率低下、價格發現機制不完善,最終可能會演變為「資產孤島」。

DeFi的開放性與全球化優勢將為RWA的代幣化注入了新活力。以房地產為例,面對一棟價值數億美元的寫字樓,如何讓普通投資者參與其中?DeFi給出的答案是,通過將該寫字樓的抵押貸款打包為NFT,並將其分割成不同風險等級的代幣。這樣,普通投資者可以用50美元購買「低風險級」代幣,分享寫字樓租金的固定收益;而專業投資者則可以借助「高風險級」代幣進行槓桿套利。

這種「碎片化+可組合性」的模式,讓單一資產的價值裂變為全球投資者的多維收益組合。通過DeFi的流動性池,RWA代幣不僅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還能提高整體市場的流動性,推動資本的高效配置。

更重要的是,RWA與DeFi的融合還將為市場提供更穩定的收益通道。美債當前的收益率約為5%左右,再通過DeFi中的借貸協議,投資者可以獲得更具吸引力的回報。DeFi的高效撮合與清算機制也能為RWA帶來更高效的市場化服務,這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代幣化市場,進一步擴大RWA的市場需求與應用範圍。

反過來看,DeFi的發展同樣離不開RWA。過去DeFi的收益主要依賴高波動性加密資產的質押、借貸和交易等活動,但時常暴露出流動性不足、收益率下滑等現實問題。而RWA資產的引入,不僅能為DeFi生態帶來更多有現實價值支撐的穩定資產,更能在市場低迷時為用戶提供穩定的無風險收益。與傳統高波動性資產相比,這種穩定性正是DeFi平台在吸引機構資金和長線投資者時所迫切需要的。在RWA的穩定與合規加持下,DeFi所特有的高效率和開放性才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充分的釋放。

RWA與DeFi的融合,本質是將華爾街的金融邏輯注入區塊鏈的可編程基因。當一座寫字樓能自動將租金收益轉化為代幣化利息,當一幅數字藝術品可被碎片化為百個DeFi借貸池的抵押物,金融將不再是少數人的遊戲,而成為全球流動性的開源協議。

這場革命不追求顛覆黃金的價值,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資產的「做市商」。正如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刻下的一句話:「財政大臣站在第二輪銀行救助的邊緣」。十五年後,RWA與DeFi正聯手書寫下一章:「代幣化正在觸及重構傳統金融的邊緣」。

(作者為歐科雲鏈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