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學童長時間上網增壓力 學者倡設時限

  圖:多項研究顯示,本港學童上網娛樂時間日益增加,有可能引起精神壓力問題。

【大公報訊】記者賴振雄報道:衞生署早前發表報告,超過六成中、小學生,每日最少兩小時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作娛樂用途。有學者表示,多項研究顯示,本港學童上網娛樂時間日益增加,有可能遭受網上欺凌或接收不合適資訊,影響身心發展,青少年把事情上載至社交平台分享受別人的品評,也可能引起精神壓力問題,建議仿效其他地區,研究為學童上網時間設限。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本地或海外研究顯示,若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時間越長,精神健康越差,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相對較多,認為或可以透過適當規限,教導青少年不要長時間上網。

他認為,內地已為使用電子產品時間設上限,建議特區政府仿效,若企業出品的遊戲軟件產品有意使人沉迷,明知會產生不良影響,應負上社會責任,額外付稅作為補償,社會各界同時要為青少年提供更多選擇,引發他們其他興趣。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表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學童眼球拉長,有可能提早在約40歲出現視網膜脫落、黃斑病變及青光眼等眼疾,提醒學童使用電子產品時,眼睛距離屏幕最少30至40厘米,並適當時候休息,預防勝於治療,呼籲家長陪同子女上網,增加進行戶外活動,減少子女上網時間。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