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香港大學生態學家團隊率領一項國際研究計劃,旨在了解全球熱帶森林中昆蟲數量下降的現象。昆蟲作為地球上數量最多且種類最豐富的物種群體,其數量銳減引發關注。團隊解釋,昆蟲多樣性下降可能對碳循環等生態系統過程產生連鎖反應,進而對全球造成影響,可能導致增加害蟲及蟲媒疾病(如登革熱、瘧疾)傳播風險,威脅全球健康與糧食安全。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獲邀為研究期刊《自然綜述:生物多樣性》撰寫評論文章。
昆蟲在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但全球昆蟲數量正呈現下降趨勢。在熱帶地區,昆蟲正面臨城市化、棲息地破壞、農業和城市污染等多重威脅。研究團隊指出,尤其容易受到入侵物種的影響,許多獨特物種已因此滅絕。另外,氣候變化亦對熱帶地區的昆蟲種群構成巨大威脅。
對碳循環生態系統產生連鎖反應
研究人員解釋,昆蟲多樣性下降可能對碳循環等生態系統過程產生連鎖反應,進而對全球造成影響。生態系統平衡的改變可能導致害蟲及昆蟲傳播疾病(如登革熱和瘧疾)的爆發增加,並影響牲畜健康,從而威脅全球健康及糧食安全。團隊強調,由於缺乏熱帶森林數據,人類對這類問題理解仍存在巨大空白,但人工智能和基因技術的發展正逐步應對這些挑戰。
研究由港大生物科學院Michael Boyle博士和Louise Ashton教授共同領導,並彙聚亞、非、歐、美及澳洲科學家。
研究團隊過去三年在澳洲、亞洲熱帶地區開展實地考察。目前,團隊正在澳洲的拉明頓國家公園及婆羅洲的丹濃谷保護區進行持續研究,透過特殊陷阱收集螞蟻、蛾類、甲蟲及蝴蝶等昆蟲,以評估過去二十年間氣候變化如何改變這些昆蟲族群的生態結構。類似的研究亦正在中國雲南及澳洲丹翠雨林展開。團隊計劃深入研究昆蟲物種的生態角色和功能,以了解昆蟲族群的變化將如何影響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Louise Ashton教授表示,大多數研究多集中於歐美,而昆蟲多樣性最豐富的熱帶地區長期缺乏長期監測數據。該回顧性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並整合新的長期昆蟲數據,揭示熱帶昆蟲數量下降的潛在趨勢及其對生態功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