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金融觀察/「關稅戰」嚴重衝擊世界經貿\鄧 宇

  圖:迎接「關稅戰」,預計將對中國經濟的外需增長構成新的挑戰,而提振消費內需是首要任務。

特朗普2.0「關稅戰」的拋出震驚全球市場,全球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治理赤字問題日益嚴峻,反映了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穩定因素在不斷增加,原本不穩定的全球經貿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目前環球股市震盪、黃金價格飆升、資金撤出美元資產等情形短期內或將不會改變,特朗普政府團隊堅定奉行「美國優先」政策,配合「關稅戰」將繼續困擾全球市場。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指出,這種「無差別打擊」實質是對全球供應鏈的定向爆破。美國在服務貿易仍保持順差優勢,2024年的規模為2951.54億美元,但商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24年上升到了1.21萬億美元,主要與美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階段有關,但僅靠關稅難以改變這種錯位和分歧。可見,本輪「關稅戰」不是明智之舉。

美國前財政部長、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發表評論指出,這些關稅政策會損害美國經濟——甚至還沒等到其他國家開始採取報復措施,對美國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了。特朗普2.0所發起的「關稅戰」旨在宣揚「美國優先」,寄希望於通過關稅實現包括「在談判中獲得籌碼、創造收入來抵銷減稅成本及重新平衡美國貿易」等目標。但是,當前世界各國因經貿聯繫深度互嵌而難以分割,人為破壞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無疑會製造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進而引發全球經貿體系的嚴重失衡。美國經貿體系無法承受脫離世界的巨大損失,長期看美元貨幣的信用體系將不排除出現「崩潰」,即「去美元化」的加速進程,以及美國自絕於現有的全球化網絡,顯然這將難以實現。總的來看,特朗普2.0的「關稅戰」製造出超全球預期的風險挑戰,嚴重衝擊世界經濟秩序及市場預期。

「美國優先」是歷史倒退

其一,全球經貿增長將可能加劇放緩趨勢。特朗普2.0時期延續「美國優先」戰略,即是歷史的倒退,必然會衝擊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2025年1月,聯合國發布《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WESP)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維持在2.8%,與2024年持平。儘管全球經濟展現出較強的韌性,經受住了一系列相互疊加的衝擊,但增長水平仍低於疫情前3.2%的平均水平,主要受到投資疲軟、生產率增長乏力以及高債務水平的制約。同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3%,全球平均通脹率正在下降,預計2025、2026年分別為4.2%、3.5%。但是,在特朗普2.0的持續衝擊及「關稅戰」加劇背景下,全球經濟能否延續恢復性增長可能很難完全樂觀。IMF針對美國政府宣布的關稅措施發表聲明指出,在當前經濟增長乏力之際,顯然對全球前景構成了重大風險。世界貿易組織則在聲明中表示,目前的措施,加上今年年初以來出台的措施,可能導致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整體萎縮約1%,較之前預測下調近4個百分點。

其二,大國間全面競爭態勢將進一步加劇。不可否認,美國經濟雖在過去兩年出現一些超預期韌性,但其結構性的困境將在短期內難以扭轉,比如巨額的財政赤字和不斷攀升的財政利息支出。或可預見,特朗普2.0時期將加速美國整體實力的衰落,而非其宣稱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願景。地緣政治的風險不斷,美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已然「失衡」,表現在世界領導角色的削弱,伴隨「關稅戰」等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對抗策略,致使美國的國際信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而且,正是由於特朗普2.0時期的政策反覆改變,導致經貿合作的談判和關稅方面的協商正面臨新的信任赤字。目前來看,大國博弈更加劇烈,仍主要集中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短時間內仍然可控,或不會很快陷入「修斯底德陷阱」。

關稅戰加速美經濟走向滯脹

特朗普2.0貿然發動「關稅戰」並非「一本萬利」,短期內或將增加美國稅收並解決一部分貿易逆差問題,但中長期看美國經濟、美國金融市場和美元體系將可能遭遇更大的「反噬」,即可能出現三種情景:一是直接抬高全球貿易成本,進而引發全球通脹,目前美國通脹走勢並未回歸到預期的2%的通脹目標期間,因而隨着「關稅戰」的負面效應持續發酵,美國經濟的增長前景將難以樂觀,其面臨的「滯脹」風險將可能超出預期;二是美國金融市場震盪將不斷加劇,其中大型科技股、銀行股等全線大跌,高估值及集中度風險過高的美股市場未來將可能出現頻率更高、更大幅度的回調;三是美元體系所面臨的重構風險將逐漸增大,「去美元化」將從局部逐漸向支付結算、儲備貨幣及外匯投資等全方位、多領域加速,本幣直接結算、貨幣互換及更加獨立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將加快,美元的國際份額中長期看將呈現下降態勢。綜合分析,美國走向「滯脹」或只是時間問題。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的關稅收入為770億美元,佔財政收入的比重約為1.5%左右,佔GDP的比重僅有0.27%(上圖),依靠加徵關稅提高收入只是「損人不利己」。

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關稅戰」或成為美國經濟走向「滯脹」的催化劑。極端情景下在美國脫離後的「全球化」新範式也有可能加速構建。具體從兩方面的數據可以「窺見」其中的端倪:一是美國在全球進出口市場的份額。2023年美國進出口總額佔全球份額的10.9%,其中出口佔8.5%,進口佔13.2%。如果美國執意推進「關稅戰」,將可能加速全球經貿格局演變,為再全球化創造新的空間;二是美國的財政和貿易「雙赤」。美國單方面發動「關稅戰」的主要目標即在於扭轉貿易逆差問題,並增加美國財政收入,但這一目標顯然很難實現。2024年美國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其中,商品貿易逆差約為1.20萬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現階段,中美關係的全面競爭將歷經很長一段時期!過去十餘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保持在3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是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錨。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份額已從2000年的3.6%上升至如今的約14%。2024年中國繼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

「全球南方」崛起

儘管特朗普2.0的政策不確定性增多,但確定性在於中國超大市場、超強製造產能及科技創新實力增強的巨大優勢,再全球化加速及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崛起,「去美國」的國際市場潛力空間大,以人民幣資產為代表的非美元資產的避險屬性、長期投資價值將顯現。總結而言,「關稅戰」陰影下的全球經貿體系的演變將不可逆,全球產業鏈重構和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不減,各類資產如大類資產的「換錨」將不可避免,期間仍須防範寬幅波動及部分資產「崩盤」的潛在風險,美股、美元指數和原油、黃金、比特幣等主要資產將面臨「關稅戰」升級和全面博弈的極限壓力測試。

從中國方面來看,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經濟展現極強的韌性和優勢。2018年至2024年中國的GDP規模增至18.94萬億美元,增幅達39%,期間GDP的平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高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同期貨物出口規模增至3.58萬億美元,增幅達44%;貨物貿易順差連創歷史新高,2024年的貨物順差規模達9921.6億美元。戰略布局來看,中國加快構建對外直接投資和貿易多元化網絡,既加大在東南亞、中東、中亞、拉美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布局,同時也致力於擴大高水平開放,深化同全球各國和地區的經貿關係,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展望未來,儘管「關稅戰」預計將對中國經濟的外需增長構成新的挑戰,但中國的應對政策工具箱充足,一方面將提振消費內需置於首要任務,並全面部署穩外資外貿行動,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堅持「做好自己的事」,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促進經濟和貿易穩定增長,為全球經貿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