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展台上,幾株被倒置的蝴蝶蘭始終保持着優雅的儀態,花盆和植物完整倒扣,讓人擔心那枝嬌艷的蝴蝶蘭如何撐得住那個看上去不輕的花盆,這種看似輕巧的顛覆就是當代藝術帶給觀眾的思考,我問身邊的朋友,當我們家中盛開的蝴蝶蘭如法炮製地倒置於茶几,它是否也能被看作是藝術的變身?還是這朵反重力之花只有在巴塞爾的展場中,才能獲得藝術的認可?
朋友笑着說,你在家把蘭花慢慢倒過來,在藝術家眼裏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藝術,在家人眼裏可能你腦子出了問題,也許最近工作壓力大,馬上對你噓寒問暖。我們嘻嘻哈哈觀展之間,不知不覺感悟到,當代藝術帶給人們的最重要的是改變認知。
其實類似的作品很早以前就有,杜尚當年將一個從商店買來的小便池送到美國展覽,成為現代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那件被稱為《泉》的小便池,在五金行是工業製品,在美國藝術館卻成了觀念圖騰。倒置的蘭花在巴塞爾展場被置於白立方空間中,策展的論述、燈光的設計以及觀眾預設的審美期待,讓這件日常物件產生了質變,成為當代藝術品,被賦予日常物品特殊意義,藝術是需要被觀看的方式。
重新發現日常之美,真正重要的不是在哪裏展示,而是能否喚醒人們重新觀察世界的熱情。當我們學會以倒置的視角重新丈量生活,陽台上的一株草、廚房裏的鍋碗瓢盆,都可能成為屬於自己的藝術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