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先勇是個文化戰略家。早在上個世紀後半期,他就開始提倡/推動要在中國「再來一次新的文藝復興」。由他擔任總製作人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他這一文化戰略的具體實踐:他要通過製作青春版《牡丹亭》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崑曲代有傳人!於是,白先勇不但克服各種阻力推出青年演員,而且着意安排崑曲走進校園,讓崑曲不但有青年人演,還要有青年人看,一時間「崑曲與青春同舞,雅音共校園齊鳴」。二十多年來在超百萬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觀眾中,青年人是主體,而在校大學生又是青年人中的主體。
當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大學生中大受歡迎時,白先勇就在考慮文化戰略的第二步:不但要讓大學生們愛看崑曲,還要讓大學生們愛演崑曲。於是他開始在大學進行校園版的嘗試,並在二○一四年前後提出「由大學在校學生自願參與,共同排演一台相對完整的崑曲《牡丹亭》」。這一構想在二○一七年得以實現:由北京大學牽頭,聯合北京十七所高校學生排演出了一台校園傳承版《牡丹亭》。這個「北方版」的校園傳承版從演員到樂隊均為在校大學生,戲排成後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高雄等地巡演了十五場,大獲成功。
如今,白先勇文化戰略的第二步又在「南方」得以展開和落實:由東南大學趙天為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二○二四年度資助項目「青春版崑曲《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目前正在進行中。該項目的結項成果就是排演一齣校園傳承版的青春版《牡丹亭》。我前兩天去蘇州崑劇院觀看了學生們的綵排表演,這齣由全國在校大學生(從演員到樂隊)組成的表演團隊,在蘇州崑劇院老師們的精心指導下,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已經有模有樣相當不錯,期待他們四月二十六日在江蘇大劇院的正式演出。
讓年輕人從愛看崑曲到愛演崑曲,白先勇復興中華文化的戰略正在深化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