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消博會)正在海南舉行。這場以「共享開放機遇,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盛會,不僅是中國擴大開放、促進消費升級的窗口,更在全球經濟波動的背景下,向世界傳遞了多重信心。在美國濫施關稅讓全球焦慮的情勢下,中國消博會既是對「逆全球化」思潮的有力回應,也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了新的動能。
作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消費精品展,本屆消博會吸引了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逾1700家消費企業、逾4100個品牌參展,覆蓋時尚、科技、健康、服務消費等不同領域。參展國家中,既有英國、法國、瑞士等「常客」,也有斯洛伐克等首次組團的新面孔。得注意的是,今年參展的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達到65家,數量超上屆,凸顯了全球企業對這一平台的重視。
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縮影
展會的吸引力不僅源於規模,更在於其創新性。首次設立的人工智能專區、低空經濟展示專區以及新消費科技展區,集中呈現了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前沿技術。這些突破性產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市場的包容性,更讓全球企業看到技術落地與商業化的可能性。正如斯洛伐克參展商安德烈婭·揚切科娃所言,消博會「在世界上很受歡迎」,是搭建國家間合作橋樑的重要契機。這種磁石效應,正是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縮影。
消博會如火如荼舉辦之際,全球貿易環境正面臨美國濫施關稅的挑戰,全球多國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敢怒而不敢言;美國決意和中國「硬扛」,大張旗鼓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45%關稅,卻偷偷摸摸豁免智能電話、芯片、快閃記憶體等20類電子類產品的關稅。美國降低有關產品關稅,足以證明特朗普政府的極端關稅政策已經遭遇挫敗。這也凸顯中國反制美國的正確和正當,也提升了中國的全球影響力。這也是本屆消博會的魅力所在──有中國托底,經濟全球化雖遇逆流但依然前景光明。
法國、瑞士等歐美國家今年持續擴大消博會的參展規模,尼泊爾、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則藉着消博會這一平台積極開拓商機。商務部啟動的「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旨在幫助外貿企業拓展中國市場,同時推動中國優質產品走向世界。這種雙向流通的機制,與單邊主義的封閉政策形成鮮明對比。例如,數字人民幣支付、外幣兌換等便利化措施,為外國展商提供了無縫對接的消費體驗,而美國主導的「小院高牆」策略則人為製造交易壁壘。消博會的實踐表明,唯有開放才能激活市場活力,唯有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消博會的另一重意義,在於揭示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邏輯。當前,中國正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市場」轉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本屆展會聚焦綠色消費、數字消費、健康消費等新興領域,既呼應了國內消費升級趨勢,也為全球產業鏈調整提供了方向。
商務部提出的多項擴消費舉措,包括升級商品消費、增加服務供給、推進首發經濟、完善流通體系,在展會中已初見成效。例如在消博會期間舉辦的「中國·海南2025新能源汽車眾測環島賽」等配套活動,不僅展示中國的技術實力,更刺激了低碳出行需求。智能家居、健康消費品等展區的火爆,則反映出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此外,今屆消博會再次以海南全島模式(主會場+兩個免稅城、遊艇分展區)辦展,將展會效應延伸至免稅購物等領域,形成「會展+產業」的複合增長極。這種以創新驅動、內需拉動的發展路徑,正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選擇
中國通過消博會,化解了全球焦慮,也給世界以信心。中國以行動證明: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戰略;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之道。
隨着「購在中國」系列活動的深化,以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推進,中國有望進一步成為全球供需對接的樞紐。而消博會所承載的「共享」與「共創」理念,或將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選擇,在開放中尋找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在創新中實現可持續增長。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