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香港回歸文化學會舉辦的第一屆《回歸生態圈·創綠色金融》峰會2025,昨日在大埔科學園高錕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演講嘉賓指出,中國內地是綠色產業基地,而香港的發展方向是綠色融資平台,認為兩地可發揮各自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為促進綠色金融發展,建議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粵港港大灣區可協同發展,包括建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及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謝國樑在峰會上發言表示,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關注點,各國政府特別是美國、中國和歐盟在如何推動綠色經濟發展、開發可持續再生能源及智慧科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清潔能源技術開發方面負有重要責任,需要加強合作。
香港與內地經濟息息相關,兩地在推動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方面也可發揮互補作用。謝國樑指出,綠色經濟、綠色金融背後離不開資金支持。香港是全球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亞洲區內主要的綠色融資中心,而內地則是綠色產業基地,認為兩地正好能優勢互補,相信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共同設綠色基金與信貸
長三角碳中和聯盟副主席、長三角新型儲能創新聯盟主席、上海市浦東新區新能源協會理事長熊健表示,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最發達的地區,在推動中國能碳一體化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方面,建議可透過主動策劃,積極開展深層次合作與協同創新,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在推動區域交流合作方面,熊健提出五項建議。第一是建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同制定統一的碳排放核算、監測和報告標準,確保區域內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然後將區內現有的碳排放權交易平台整合或建立互聯互通機制,形成統一的交易市場,提高市場流動性和資源配置效率。
第二是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制定區域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包括綠色項目認定、綠色債券發行等標準,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能碳一體化產業。同時加強金融機構合作,鼓勵長三角、珠三角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機構開展跨區域合作,共同設立綠色產業基金、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等,為能碳一體化項目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加強科創合作 完善生態保護
餘下三項建議包括完善區域間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科技創新合作,以及完善能源管理體制。
香港回歸文化學會主席張嘉誠表示,本次峰會聚焦六個領域,包括零碳綠色發展、數字金融科技、中醫藥國際化、鄉村振興路線、東江水供港情,及亞太文旅IP開發。他期望透過「回歸生態圈」的建設,並在和諧、合作、和平、共創、共贏的原則基礎上,發揮香港民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香港回歸文化學會於2023年成立,主要圍繞「回歸生態圈」的文化戰略格局,致力於打造一個以文化為核心,推動經濟發展的「綠色生態圈」服務平台,旨在促進國內外企業及各界精英的合作與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