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什錦/煙花三月下揚州\方曉嵐

  圖:文思豆腐羹。/作者供圖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是指在農曆三月,這時揚州柳絮如煙,春意盎然。揚州地區在春秋時代叫廣陵郡,到了漢朝曾改為廣陵國,後又改回廣陵郡。在晉朝時和京口(今鎮江)同是北府兵的兩個駐兵地點。隋朝曾名為江都,到了唐朝才改名為揚州。

揚州是古代文人薈萃之地,比較為人熟悉的有張若虛、白居易、杜牧、蘇軾、歐陽修、鄭板橋、姜夔、伊秉綬等,留下了不少不朽之作,其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姜夔的《揚州慢》,道盡了揚州繁華的情況,杜牧的《遣懷》一詩裏:「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當然還有死守揚州的史可法,東渡日本傳法的鑒真和尚,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隋朝時修建大運河,從洛陽途經江都(今揚州)伸延到餘杭(今杭州)。元、明、清三代,繼續修建大運河,北到天津,西連長安。大運河也為各朝的皇帝提供了出巡的方便,隋煬帝三下揚州,康熙六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留下了不少風流韻事。

古時由南至北的漕運主要靠大運河,揚州於是成為鹽商聚居的城市,《資治通鑒》裏說「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益即四川),揚州人有錢,當然對享受更精益求精,所以才有揚州三把刀:菜刀、理髮刀、修腳刀。就菜刀而言,如果沒有揚州精湛的菜刀工藝,恐怕也不會有精緻的揚州菜。

「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細縷,熟銅煙袋卧長苗,燒酒水晶餚。」這是清代惺庵居士《望江南》一詞,描寫當年揚州人很會享受,愛吃燙乾絲、抽煙、喝酒和吃餚肉。

揚州菜以刀工細膩出名,一塊白豆乾,刀工高明的師傅能夠橫片出二十四層(也有說二十八層的)厚薄平均的豆乾片,再切成比牙籤更細的乾絲,根根一樣粗細,煮不爛,理不亂,和火腿絲、雞絲同煮,可以把三絲均勻地混在一起,吃時每一口都能夠吃到三絲。乾隆皇下江南,揚州官員奉上「九絲湯」,是以乾絲加上八種其他切成絲狀的食材所做成。清嘉慶年間揚州鹽商童岳薦選撰的《調鼎集》,記載了「九絲湯」用的材料:火腿絲、筍絲、銀魚絲、木耳、口蘑、千張、腐乾、紫菜、蛋皮、青筍或加海參、魚翅、蟶乾、燕窩等。後來,民間簡化了材料,成了江浙菜中的「大煮乾絲」或「雞火乾絲」。

「文思豆腐羹」是揚州的傳統名菜,三百多年前,在揚州天寧寺西園下院,住了一個叫文思的和尚,很會作詩,他做的豆腐羹叫做「文思豆腐羹」。據說是先用當地的金針菜、木耳等原料煮成素湯,然後把嫩豆腐切成髮絲般粗細的豆腐絲放到湯中,滋味異常鮮美。

當年隋煬帝楊廣帶着妃嬪隨從,乘着龍舟沿大運河南下看瓊花(即繡球花),「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楊廣對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後,楊廣吩咐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餚,作為紀念。御廚們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即:獅子頭)這四道菜。隋煬帝品嘗後甚悅,賜宴群臣,令淮揚菜風行朝野。揚州人以其飲食歷史文化為榮,至今仍稱揚州菜為淮揚菜。

還有一道是與隋煬帝有關的,便是揚州炒飯。這個炒飯原來叫做「碎金飯」,記載在隋煬帝的尚食長謝諷所撰寫的《食經》裏,後來傳到廣州,粵菜廚師加入了叉燒,便成為了今天的揚州炒飯。

揚州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市中心的瘦西湖沒有杭州的西湖大,但是樸實自然。湖邊的柳樹很多,春天的時候柳絮隨風飄揚,鼻子敏感的人可要小心了。愛研究飲食的人可以參觀「中國淮揚菜博物館」,這裏詳細介紹了淮揚菜的源流,對淮揚飲食文化及風俗,做了很生動的展示。

東關街是一條歷史老街,街的一邊連着古運河,曾經是水陸交通的要衝,有刀具、醬園、五金和各種作坊,更多的是小吃的老店。光是賣湯圓的就有幾家,如趙氏疊湯圓和賴氏四喜湯圓,另外賣薑糖、酥糖、花生糖、芝麻糖的店舖有五六家,還有賣豆腐腦和黃橋燒餅的聚香齋,當然還少不了各種標榜老字號的揚州菜館。在東關街西面不遠便是史可法紀念館,旁邊是天寧寺,幾百年前文思和尚便是在這裏修行。

煙花三月遊揚州,細味那春意綿綿中的古樸,和令人魂牽夢縈的淮揚菜,古今多少風流事,盡在彈指之間。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