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公園為港產大熊貓龍鳳胎成立「家姐細佬後援會」,以推廣大熊貓保育及教育,結果被指摘變為某位藝人的粉絲後援會,大熊貓淪為配角,招來不少非議,甚至演變為大熊貓粉絲和偶像粉絲之間的口水戰。
大熊貓作為國寶,長期以來是海洋公園的明星動物,承載着重要的保育和教育使命。一對港產大熊貓的誕生更是城中大事,成為本港旅遊業的生招牌。海洋公園成立後援會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透過公眾參與推廣大熊貓的生態保育意識,並借助大熊貓可愛趣致模樣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利用明星效應引發社會更多關注,其實也是世界各地的慣常做法。
但在推廣宣傳活動中,明星只能是配角,大熊貓才是主角,不應喧賓奪主,更不能主次顛倒。但就後援會成立過程以及事後發放的照片來看,參與者似乎多為明星的粉絲,而他們手中牌子上寫的也是明星的名字,大熊貓被邊緣化,後援會的橫匾更被置放於地上。一些參加了後援會的市民覺得活動變質變味,質疑這是商業活動多過保育活動,是對國寶的不尊重。
還有,交納數百元費用成為後援會的會員,可以優先參觀大熊貓及享有其他的福利。這對並非會員但買票入場的公眾來說,可能造成了不公平,至少,他們排隊入場的時間會更長。這就衍生出「有錢大晒」的印象。
大熊貓是中央送贈香港的禮物,承載着中央對香港的關愛支持,承載着市民對國寶的喜愛之情。香港發展熊貓經濟並沒有錯,提升大熊貓流量也沒有錯,但同時要避免過分商業化,更不能為商業利益或特定人物造勢,甚至成為某位明星的陪襯。這個「度」需要好好把握。
有市民建議,海洋公園應善用大熊貓的號召力,推出更多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如親子工作坊、生態講座或保育展覽,以吸引不同社群、不同年齡層的參與。相信有關方面已聽到市民的聲音,並會盡快作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