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樓市發展到目前情況,已是完全解決所謂的「上車問題」。因為樓價已是平民價或者說是實用價,在用家的角度看,是物有所值。換言之,樓市的投資潛力其實是算附送的了。現在樓價已低過建築成本,政府難以在賣地上獲取收入,用現時的樓價減去息口及建築成本,發展商已難用高溢價買地。
供樓開始平過交租,買樓收租開始變得吸引,回報率趨升。與汽車市場比較,一輛汽車使用十年後再賣出去會出現大折讓,但買樓自用或收租,十多年後的樓價正常應該升很多,假設不升也很難出現大折讓。
現在的樓價既然是實用價,只要香港的金融中心之路不變,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長、短線居住人口也會不斷出現,租金上升是大勢所趨,樓宇升值潛力不會消失。現在極可能是樓價最平的一個時段,如作為一名投資者,目前或是較佳入市時機。
買樓有風險,但不買的風險亦在繼續增加。有些人的邏輯是「樓價跌,持有物業的人就會破產,所以唱跌的人將來會得益。」但如果他們真的要得益,首先要確定買了樓這班人會破產,如果不是因為借貸過多,買樓收租足夠供樓,要原本買樓的人破產並不容易。
即是說,按目前市道,只有借貸過高的人才有可能蝕錢,才有可能面對財務考驗。從數據所見,香港絕大部分人都不屬於借貸過高。
大家都知道,外國人用不同的話題及手段對付香港,筆者認為,應該要小心一些外資銀行有否將在香港運作的金融,包括Call Loan(收回貸款)武器化?以上的疑問其實沒人可以肯定,但亦沒人可以否定。有些銀行過分收緊貸款不排除是對中國經濟存在偏見。因此,本港應該更積極爭取主動,維持金融市場穩定。
(作者為祥益地產總裁)